上禮拜同阿強飲茶,佢望住手機銀行APP嘅供款數字搖頭:「明明供緊七百萬樓,點解好似還極都係還利息?」呢個問題我聽過太多次。香港人搏命供樓,但好少人計過三十年下來,銀行收嘅利息隨時等於半層樓。今日就同大家揭開供樓背後嘅數學遊戲,分享幾個真係幫到我慳六位數嘅實戰策略。
講到首期,好多人仲以為硬規定要三成。其實而家按揭保險計劃可以做到八至九成按揭,首期門檻即刻劈半。我舊年幫表弟搞新界東上車盤,就係用按保慳咗七十幾萬現金流。不過要計準自己過唔過到壓力測試,銀行計法好蠱惑,試過用浮動收入計數嘅朋友,最好預早半年整理稅單同強積金紀錄。
利率先係食錢黑洞。H按表面平過P按,但銀行成日玩「封頂位」呢招陰濕嘢。我2018年揀Plan時,個經紀拍心口話「H+1.3%實冇死」,點知半年後波動到觸及封頂利率,每月硬食多三千。血淚教訓:睇合約要捉實「最優惠利率計算方式」同「鎖息上限」兩條魔鬼條款,最好白紙黑字寫明有變動要即時通知。
隱藏成本先最殺人無形。律師費查冊呢啲小數目唔講,最陰濕係發展商按揭嘅「回贈陷阱」。我有朋友買納米樓,發展商話頭三年1.8%息好抵?結果查真啲,原來回贈要攤分60期扣減,提前還款仲要罰息兼吐回贈。仲有管理費呢啲慢性毒藥,舊年我屋苑突然話要換升降機,每月硬食多八百,供樓族真係要預留「維修儲備金」。
空間就係金錢。香港蝸居慳位係生存技能,我將傳統衣櫃改成日本收納系統,牆身偷到三呎深度擺書架。最絕係廁所門後裝摺疊式嬰兒浴盤,沖完涼啪一聲收埋,細單位即刻多兩呎活動空間。記住,每呎萬幾蚊嘅地方,擺雜物等於燒銀紙。
供到甩肺嘅朋友,試吓「雙周供款法」。原理係每月分兩次還錢,等於一年供多咗一個月本金。我用呢招九年,早咗十一個月甩難。仲有政府個居所貸款利息扣稅,好多人填漏咗,每年慳返萬幾蚊稅款。最緊要係心理戰:當供樓係強迫儲蓄,睇住本金比例慢慢多過利息,自然冇咁大壓力。
供樓似跑馬拉松,最緊要留前鬥後。與其死慳死抵捱到病,不如留返三成精力賺外快。我而家周末幫人做驗樓顧問,賺到嘅錢專登存入供樓戶口,見到本金加速減少,個種快感仲勁過打爆機。記住,層樓係載你生活嘅船,唔好俾佢變成食人嘅鯊魚。
評論:
想問按揭保險係咪真係咁著數?我見網上話保費要十幾萬,計落會唔會蝕過俾多啲首期?
舊樓維修基金呢部份真係中晒!上個月先夾錢換水管,每戶硬食三萬,有冇方法避免呢啲突發支出?
雙周供款係咪間間銀行都有?定係要特定Plan先做到?我而家每月頭扣數,改制度會唔會收手續費?
納米樓收納個段好實用,可唔可以分享多啲摺疊傢俬邊度買?我個開放式廚房真係轉個身都難
如果已經用緊P按,見而家H按平咁多,轉按值唔值?計過要俾律師費同評估費,驚慳埋唔夠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