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整理書櫃時,翻出幾年前帶學生衝刺IB大考(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的備課筆記,密密麻麻的註解旁,還留著當時和學生討論TOK(Theory of Knowledge)論文時隨手畫的思維導圖。那批孩子如今散落在牛津、多倫多、港大醫學院,偶爾傳訊息回來,總會提到IB那段「痛並快樂著」的時光如何重塑了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讓我再次確認,香港這座彈丸之城,確實把IB這套源自日內瓦的教育體系,玩出了獨步全球的高度。
IB絕非輕鬆的升學跳板。兩年內要啃下六大學科組(三門高階HL + 三門標準階SL),外加EE(拓展論文)、TOK(知識理論)和CAS(創造、行動、服務)三大核心,強度堪比大學預科。但它的魔力在於「框架感」—— 當一個香港中學生在經濟HL課堂分析完比特幣波動,下午立刻切換到生物HL解剖豬心,晚上還得用德文寫歌德詩歌評論,這種跨領域的思維切換,正是頂尖學府最渴求的腦力韌性。去年一位拿下45分滿分的狀元私下跟我說:「考完IB,覺得大學Seminar的閱讀量根本是度假。」
香港IB的隱形王牌,藏在它驚人的資源密度裡。你很難在其他城市看到這種景象:赤柱的國際學校學生和九龍塘的直資名校生,共用同一批IB考官開設的Workshop;中環金融高管下班後驅車到沙田,只為聽一場由前任IB全球課程主管主講的EE選題策略;更別說那些藏身銅鑼灣商廈的小型IB補習社,牆上貼滿了哈羅、德瑞、英基等不同體系學生的成績分析圖。這種高度集中的支援網絡,讓香港IB生的平均分常年穩居亞太區前三,去年全球126位滿分狀元中,香港獨佔11席。
最令人玩味的是香港對IB的「本土化改造」。傳統IB學校強調西方批判思維,但香港的課堂裡,你能看見學生用英文分析《紅樓夢》的儒家家族觀,用數學IA(內部評估)建模港鐵票價調整對基層的影響,甚至在TOK論文裡辯論風水是否屬於可靠知識體系。這種文化雜糅力,讓香港IB生的申請文書總能戳中招生官——當一個學生描述自己如何透過CAS項目,組織深水埗劏房孩童英語班時,順帶反思香港住房政策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落差,這種「全球視野下的在地實踐」,遠比空洞的慈善宣言更有說服力。
升學數據會說話:港大醫學院去年取錄的Non-JUPAS學生中,IB生佔比超過四成;而英國G5大學發給香港學生的Offer裡,IB學歷的數量正快速逼近傳統A-Level。關鍵在於IB的分數轉換優勢——牛津經濟系要求A-Level學生至少AAA,但IB生只需總分39(滿分45)且HL三科766。換算下來,IB的容錯空間其實更大(HL科目拿到6分即等同A-Level的A)。更別說美國常春藤對EE這類研究論文的偏愛,早不是秘密。
去年在倫敦巧遇曾帶過的學生Eva,她剛從LSE畢業進入投行。「教授,你知道IB最狠的是什麼嗎?」她攪著咖啡笑說:「不是那些Deadline,是它逼你學會在混亂中找邏輯。就像現在處理併購案,客戶丟來一團破碎數據,我腦中自動跳出當年寫TOK論文的框架:這是什麼類型的知識?證據從哪來?有哪些認知偏誤要排除?這種肌肉記憶,比任何商學院課程都值錢。」
當然,選擇IB如同踏入修煉場。當同齡人在準備DSE(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最後衝刺,IB生可能正為EE的實驗數據不顯著而崩潰,或在CAS紀錄裡掙扎著證明自己「服務學習」的深度。但當他們站在普林斯頓的辯論台上引用康德來解構AI倫理,或在史丹佛設計思考工作坊中快速整合跨領域方案時,那段被IB淬鍊過的青春,終將成為穿透全球競技場的底氣。
評論:
IB中文科要寫文學分析,會不會反而削弱英文能力?我孩子目標是申請美國前三十,正在猶豫選IB還是留美高中課程。
文內提到香港IB平均分高,但聽說非國際學校的本地生讀IB非常吃力?想知道普通Band1中學的IB班支援是否足夠?
EE論文寫到凌晨四點的噩夢又回來了不過現在寫研究所論文真的輕鬆很多,TOK教的知識論框架意外地好用,連指導教授都驚訝我的批判角度。
香港IB學費驚人,國際學校動輒每年20萬港幣以上,這套系統是否已經淪為精英階層的遊戲?普通家庭如何負擔?
作為中學校長,我們正考慮引進IB課程。但最擔心CAS和TOK的師資培訓,香港有可靠的教師認證機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