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二十年前,我剛在香港買下第一間小公寓,那時按揭利率高得嚇人,每月還款幾乎吃掉大半薪水。這些年來,看著利率像過山車般起伏,不只影響我的房貸負擔,更牽動整個市場的脈搏。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它的按揭利率變化,往往折射出全球經濟的風向,也深深烙印在每個家庭的財務決策上。
回顧歷史,1980年代是個轉折點,香港經濟起飛伴隨高通脹,按揭利率一度飆破10%,那時買房就像賭命,不少人被迫賣樓止損。接著1997亞洲金融風暴來襲,利率瞬間跳升,樓市崩盤,許多中產一夜間負資產,那種絕望感至今難忘。進入2000年後,美國聯儲局大搞量化寬鬆,香港緊盯美元匯率,利率被壓到超低水平,2%以下成了常態,房價開始瘋漲,年輕人搶著上車,市場一片狂熱。但好景不常,2018年聯儲局啟動升息,香港跟隨腳步,利率回升到3-4%,房市瞬間冷卻,交易量暴跌。到了2020年疫情爆發,全球央行放水救市,利率又掉頭向下,短暫緩解了供款壓力,卻埋下通脹隱憂。現在2023年,通脹壓力捲土重來,利率再攀高,徘徊在5%左右,這種循環就像香港的天氣,變幻莫測,卻總離不開全球大環境的拉扯。
驅動這些變化的,絕不只是數字遊戲。香港獨特的聯繫匯率制度,像條無形的鎖鏈,把利率緊緊綁在美國政策上。每當聯儲局打噴嚏,香港就得感冒。舉個例,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長期低息,香港房價被推上雲端,但本地經濟結構單一,過度依賴地產,結果加劇貧富差距。社會事件如2019年反修例風波,更讓市場信心動搖,利率波動放大風險。更深層的,是中國經濟的牽引,比如人民幣匯率變動或內地資本流入,都會間接推高或拉低利率。這些因素交織,讓香港按揭利率不只反映資金成本,更成為經濟健康的晴雨表。
市場影響層面,最直接衝擊房地產。高利率時代,買家觀望,樓價回調,發展商推盤意願降低,整個產業鏈像被冰封。低利率時,投機風氣盛行,房價泡沫膨脹,但家庭債務也堆積如山。記得2015年利率低谷,朋友借錢炒樓,結果升息後月供暴增,差點破產。這種循環不只傷及個人,更拖累整體消費,當大家錢包被房貸綁住,零售業和服務業就跟著萎縮。長期看,還會扭曲資源分配,資金過度流向地產,擠壓創新產業發展。香港的競爭力,就在這種利率波動中悄悄流失。
展望未來,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和氣候變遷,可能加劇利率不確定性。香港得學著平衡,不能只靠跟風美國。或許,推動多元經濟和強化金融緩衝,才能讓下一次利率風暴來襲時,少些傷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