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財務報表時,翻開香港的銀行帳戶,才驚覺活期存款利率低得讓人搖頭。記得去年初在銅鑼灣分行排隊辦事,旁邊一位阿婆抱怨說:「存了十幾年錢,利息連杯奶茶都買不起。」這句話點醒了我,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活期利率竟如此低迷,背後藏著不少值得深挖的故事。
活期存款看似簡單,卻是日常現金流的核心。香港金管局的政策框架下,利率受聯儲局影響極深,尤其這幾年全球低息環境持續,本地銀行為了壓低成本,紛紛把活期利率壓到0.01%至0.1%之間。舉個例子,滙豐銀行的基本活期帳戶,年利率只有0.01%,等於存一百萬港元,一年利息才一百塊,連通脹都追不上。中銀香港稍好一點,約0.05%,但得綁定指定服務,比如開通網銀或維持最低存款額。渣打銀行更絕,利率0.03%,卻隱藏一堆手續費陷阱,上次我幫朋友查帳,才發現每月管理費扣掉利息還倒貼。
為什麼差異這麼大?這跟銀行規模和市場策略有關。傳統大行如滙豐、恆生,客戶基礎穩固,靠貸款賺錢,活期存款只是附帶品,利率自然低;反觀新興數字銀行如眾安銀行或livi Bank,為了搶市佔,推出0.1%到0.15%的優惠利率,還搭配手機App紅利,操作起來像玩遊戲一樣順手。我親身試過眾安,開戶五分鐘搞定,利率0.12%,外加即時轉帳免手續費,省下的時間夠我去茶餐廳嘆個下午茶。不過,高利率往往有條件限制,比如最低存款五萬港元或綁定薪轉戶,否則優惠就飛了。
選銀行不能只看數字,服務體驗才是隱形關鍵。中銀的網點遍佈全港,從北角到元朗都能辦事,適合習慣實體服務的長輩;但眾安這類純線上銀行,省掉排隊之苦,App介面直覺到連我八十歲老媽都上手。還得考慮存款保障計劃,上限五十萬港元,萬一銀行倒閉,小額存戶不至於血本無歸。我建議年輕人優先試數字銀行,利率高又靈活;長輩或商戶則選傳統行,穩定壓倒一切。記得三年前幫公司開戶,比較過十幾家,最終選恆生,雖利率僅0.02%,但跨行轉帳速度和客服響應快,省下不少營運頭痛。
未來趨勢?別太樂觀。香港經濟受外圍牽制,短期內利率難大漲,倒是通膨蠶食購買力,存錢得搭配投資才划算。我習慣把活期當應急基金,放三到六個月生活費,其餘轉去高息定存或基金。聽財經老友分析,明年若美國升息,香港或跟進微調,但幅度有限。總之,別讓錢睡在低利帳戶裡,動起來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