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香港某座大厦的某个单位,厨房已经飘散着咖啡混着独特香料奶茶的香气。那是Mary,我们家来自菲律宾的伙伴,在准备她自己的早餐,也顺带烧好了一壶水。这几乎是无数香港家庭的日常剪影。菲傭,早已成为支撑起这座城市万千家庭运转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如何找到一位合适的帮手,又如何让彼此成为真正能共处一室、互相理解的「家人」?这里头,真有不少需要细细琢磨的「眉角」。
当初决定请菲傭,老实说,我和太太心里都没底。中介公司列出的履历表密密麻麻,照片上的笑容都差不多灿烂。经验年限、教育背景、技能证书,这些是基本盘。但真正关键的,往往藏在细节里。我们最终选择Mary,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面试时,她主动问起我们孩子的年龄和特殊习惯,眼神里有种真切的关心,而不只是机械地回答「Yes, Ma\am」。找对人,第一步就成功了一半。别只盯着英文流利不流利,观察她是否用心倾听、理解你的需求,比表面的语言能力重要得多。面试时不妨多聊聊生活细节,看她如何应对假设性的家务难题或孩子突发状况。
合约签下去,才是真正磨合的开始。香港政府订有标准雇佣合约,保障双方权益,这很重要,但真正让雇佣关系顺畅的,是那份「家规」。别笑,这真的很必要。在Mary抵达的第一周,我们就花了一个晚上,坐下来,用简单的英文加上比手画脚,一起列了一张清单。几点起床、主要工作内容(清洁、洗衣、煮饭、照顾孩子的时间分配)、每周哪一天休息、家里哪些区域是私人空间(比如我们的主卧室,除非特别要求,否则不需每天进去整理)、食物如何取用(我们明确说冰箱里的东西她可以自由取用,但某些特定的零食或食材会单独放一边)…… 写得清清楚楚,印出来贴在她房间门后。别怕繁琐,事前沟通越清晰,日后误会就越少。记住,这份「家规」不是单方面的命令,是共同生活的约定,语气要平和,内容要合理。
生活上的融入,考验的是双方的包容和用心。语言,是第一道关卡。Mary的广东话起初只会最简单的「早晨」、「多谢」。我们鼓励她学,也主动学她的塔加洛语(Tagalog)里几个常用词。孩子学得最快,「Salamat」(谢谢)、「Kumain ka na?」(吃饭了吗?)常挂在嘴边,这小小的互动让Mary笑得特别开心。周末我们有时会买些菲律宾的食材,甚至跟着她的食谱尝试做Adobo(一种菲式炖肉),虽然味道可能不正宗,但这份尝试的心意,她感受得到。尊重她的文化,比如理解她周日一定要去中环聚会、和同乡聊聊天的需要,那是她重要的情感支持网络。
空间感也需要智慧。香港居住环境狭小,菲傭的房间往往就是一个小小的储物间或客厅隔出来的一角。如何让这方寸之地也能保有尊严和隐私?我们尽量确保她的房间有独立门锁(即使是简单的),提供一个带锁的小柜子存放私人物品。不会随意进入她的空间,有事敲门。她休息时,除非急事,否则不打扰。这些细微的尊重,能让她感受到自己不是「佣人」,而是这个家的一份子,只是分工不同。
最难也最重要的,或许是情感的界限。我们感激Mary的付出,视她为家人,但内心深处也明白,这终究是一份雇佣关系。过度的情感依赖或模糊的界限,对双方都可能造成负担。比如,我们不会把管教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她,也不会要求她24小时待命。逢年过节,除了法定的双粮(年终奖金),一份用心挑选、符合她喜好或老家需要的礼物(比如质量好的保温瓶让她带回菲律宾,或直接让她选一些家乡特产寄回去的津贴),比直接塞红包更能体现心意。当她家里有急事需要请假或预支薪水,在能力范围内通融,这份体谅她会记在心里。
当然,摩擦不可能完全没有。也许是清洁的标准理解不同,也许是孩子不听话时她感到束手无策。这时,直接但温和的沟通是关键。千万别积压情绪,更不要用高高在上的语气指责。找个双方都平静的时间,用「我」的角度表达:「我发现厨房灶台角落的油渍比较难清,下次或许我们可以试试用这种清洁剂?」或者「孩子今天在公园发脾气,辛苦你了,下次他再这样,你可以试试…(分享我们的方法)」。 让她感受到是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检讨。
转眼Mary在我们家快三年了。看着她从初来时的小心翼翼,到现在能自然地和我们开玩笑,甚至在我太太生日时偷偷做了她家乡的甜点Halo-Halo给我们惊喜。厨房里飘散的咖啡香、她休息日回来分享的同乡趣事、孩子偶尔蹦出的塔加洛语单词,都已成为我们家独特的生活气息。雇佣一位菲傭,绝不只是找个人来做家务带孩子,更像是在狭小的都市空间里,学习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另一个人,建立一份基于尊重、清晰规则和人性温暖的长期关系。这份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你的家是仅仅多了一个「工人」,还是真正多了一位能分担重量、分享生活的伙伴。秘诀无他,真心换真心,加上清晰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