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在香港街頭,看著那些閃亮的跑車,心裡總會浮現一個念頭:買車真不簡單。稅金這關卡,讓很多人猶豫不前。我記得自己當初入手第一輛車時,也被那複雜的計算搞到頭大,光是首次登記稅(FRT)就佔了車價的三成以上,差點打退堂鼓。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早點摸清規則,或許能省下好幾萬。香港的車稅系統,說穿了就是分級制,車價越高,稅率跳得越兇。舉個例子,假如你看上一輛價值20萬的日系轎車,FRT會根據分段來算:15萬以下部分抽46%,超過15萬到30萬的部分抽86%,結果光稅金就要付約12萬。聽起來嚇人吧?但別急,這只是開端。
深入點說,稅金不只FRT一種,還有每年的牌照費、燃油稅,甚至環保車的優惠。政府為了推廣電動車,給了不少減免,像是純電動車的FRT可以全免,前提是車價不超過某個門檻。我朋友去年買了輛特斯拉,省了足足15萬稅金,但他也提醒我,後續充電樁安裝費用得納入考量。另一個陷阱是二手車市場,很多人以為買二手能避稅,但其實FRT在首次登記時就繳了,買二手時雖免FRT,卻得注意車齡和折舊率。有些車行會玩花招,把高價車包裝成\低稅款\,結果一查才發現隱藏成本。我的經驗是,直接上運輸署網站查詢車輛評估值,別只信車商報價。
省錢的門道,其實藏在細節裡。首先,選車時瞄準環保標籤高的型號,政府補貼能砍掉一大塊稅負。我試過比較油電混合車和純汽油車,前者五年下來省了八萬多牌照費。其次,時機很重要,年底車行常清庫存,折扣加上稅務優惠,能擠出額外空間。別忘了談判技巧,香港車商競爭激烈,多跑幾家店,把稅金計算表攤在桌上討價還價,我曾硬生生把總價壓低10%。最後,長期持有才是王道,高稅車開個七八年,折舊攤平後反而划算。記住,買車不是衝動消費,做足功課才不會後悔。
回頭看自己的購車歷程,從菜鳥到老手,關鍵在於主動出擊。多參加車展或論壇,聽聽車主真實分享,運輸署的線上計算器更是神器。省下的錢,夠你加好幾年油了。香港生活節奏快,但買車這事,急不得。慢慢來,總能找到那條省稅又安心的路。
看完這篇,對FRT分級制總算搞懂了!但想問,如果買進口車,稅金計算會不同嗎?
環保車優惠聽起來吸引人,但香港充電樁真的夠用嗎?住舊區的我有點擔心。
二手車部分超實用,能多分享一些避免被坑的檢查技巧嗎?
年底折扣建議很棒,但今年經濟差,車商還會有這種促銷?
稅金省下的錢,大家會優先花在哪?保養還是升級配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