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五月報稅季,信箱裡開始塞滿各家銀行「刷卡繳稅」的廣告信。老實說,前幾年我也是隨便挑張卡刷了了事,直到有次跟做財務規劃的朋友阿傑聊天,才驚覺自己根本是「慈善大戶」——白白把幾千塊回饋送給銀行!他一句「繳稅是你每年最大筆的『強制性消費』,不撈點回來對不起自己啊!」徹底點醒我。這幾年認真研究加親身肉測,才發現這裡頭的水,深得很。
你可能以為銀行推出刷卡繳稅優惠是佛心來著?別傻了。對銀行來說,這可是搶高端客戶的黃金戰場。想想看,能繳大筆稅金的人,多半財務狀況不差,銀行圖的是後續的理財、信貸、房貸業務。所以他們願意砸錢,用一次性的繳稅優惠當誘餌。但重點來了:銀行精得很,優惠設計得一個比一個「奧妙」。什麼「分期零利率但排除回饋」、「限新戶」、「高回饋但有上限且低得可憐」、「指定支付綁定才認帳」… 各種文字遊戲,沒睜大眼睛細看規則,刷下去才發現被反薅羊毛的人比比皆是。
今年市場有點冷,大撒幣的銀行少了,但還是有幾家值得一看。台新銀的@GOGO卡,數位帳戶繳稅給到0.5%無上限,聽起來普普?但如果你本來就是Richart用戶,這等於無腦刷就有的額外紅利,不用搶登錄、不用算門檻。中信銀的My Way數位帳戶用戶用指定卡繳稅,也有0.3%無上限現金回饋,適合懶人。最猛的是玉山銀,針對自家財富管理大戶(維持300萬以上資產),祭出「階梯式」回饋,最高能到0.45%,而且上限拉到50萬稅額!這擺明就是衝著高資產族群來的。至於分期零利率,幾乎已成標配,但切記:分期通常就沒回饋,除非像星展的某些卡別有特別註明。
魔鬼藏在細節裡。銀行最愛玩的把戲,就是「排除條款」和「隱形天花板」。舉個血淚教訓:去年我興沖沖用某張號稱「繳稅1%」的神卡刷了十幾萬,結果下個月帳單出來,回饋金只有幾十塊?一查才知,條款裡小小一行寫著「回饋上限300元」,等於超過三萬的稅額,後面都只算0.1%!氣到差點吐血。另一個地雷是「支付工具限制」。很多銀行標榜的高回饋,限定要用自家的「行動支付」或「線上繳稅平台」才認帳。如果你傻傻地跑去便利商店用實體卡刷,抱歉,一毛都沒有。還有「最低稅額門檻」,低於某個金額(例如2萬)不給優惠,對小資族不太友善。
想當個聰明繳稅人?這幾招是我繳學費換來的:第一,「舊卡優先查權益」。別急著辦新卡,先翻出你錢包裡常用、額度高的幾張,上官網或打客服確認今年繳稅優惠。很多銀行對舊客戶有「隱藏版」方案。第二,「算好稅額再出刀」。先試算好你要繳的總金額(別忘了補充保費那些)。如果稅額高(例如破30萬),重點找「無上限」或「高天花板」的卡;稅額中等(10萬上下),鎖定「高%數但有上限」的卡,並確認上限夠用;小額稅族(幾萬元),優先考慮「免手續費」和「分期零利率」,減輕現金流壓力。第三,「支付工具是關鍵」。看清楚是要用銀行APP、指定第三方支付(如台灣Pay),還是財政部平台繳才算數,流程先跑一次模擬繳費(有些能選試算不送出),避免正式來時手忙腳錯失資格。第四,「登錄!登錄!登錄!」這點超重要卻最常被忘。很多回饋要事前或事後上網登錄才算數,設個手機提醒吧!
繳稅是義務,但拿回饋是權利。與其心疼錢包失血,不如把這筆強制支出轉化成年度「理財小確幸」。花點時間研究規則、比較方案,絕對值得。別像我以前一樣,傻傻當了銀行眼中的肥羊。對了,刷下去前深吸一口氣,再確認一次:手續費?免!登錄了?有!支付方式?對!回饋上限?夠!都過關?那就用力刷下去,把該拿的,統統拿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