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唐人街的金鋪老闆阿龍叔捻著佛珠,櫃檯玻璃被午後陽光曬得發燙。他指著牆上那幅斑駁的泰銖走勢圖對我笑:「後生仔,錢會認路,就看你能不能聞到它飄過湄南河的水氣味。」十年前他押注泰銖貶值,用麻袋裝著現鈔換美金,如今那批美金在保險箱裡已長出厚厚一層利息的苔蘚。泰銖投資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數字遊戲,而是浸透著香料味與佛音的生存智慧。
當新台幣在亞洲貨幣裡穩如磐石,泰銖卻像潑辣的泰國辣椒——波動劇烈卻後勁回甘。去年初1新台幣換1.1泰銖,雨季來臨時竟飆到1:1.25。我在清邁民宿陽台啜著冰咖啡,眼見匯差讓房產訂金憑空多出12%利潤。關鍵在抓住「雙層雨季」規律:泰國央行常在旅遊淡季(5-10月)與財政年末(9月)出手穩匯率,這時進場撿便宜籌碼,比在四面佛前擲聖筊還靈驗。
別被曼谷街頭閃爍的美元兌換牌迷惑。真正老手都在巷弄深處找標著「TT Rate」的綠色招牌,那是泰國銀行同業拆借匯率,比機場櫃檯高3-5%。我總在週三午後帶著皺巴巴的旅行支票出現,這時歐美市場剛開盤,曼谷金商急著調頭寸,曾經用十萬台幣多換出兩張大皇宮門票錢。更狠的角色直接殺進「債券街」沙吞南路,當面議定泰國國債回購利率,散戶也能吃到4.5%年息,比定存多榨出兩杯手標奶茶。
說到債券就不得不提2016年那場豪賭。當時軍政府狂發基建債券,十年期利率飆破5.2%,我押上準備買公寓的頭期款。結果芭堤雅高鐵延期兩年,債券價格像潑水節的水瓢直往下墜。急得在考山路酒吧灌了整夜象牌啤酒,最後靠著泰國特有的「通膨連動債」扳回一城。這種怪東西利息會隨物價漲,當街邊豬腳飯從40銖漲到55銖時,我的債券收益自動跳升37%,硬是把高鐵延誤的坑填成泳池。
去年在普吉島認識的日本浪人教我更邪門的招式。泰國有種「寺廟債券」,龍蓮寺之類的古剎發行修繕憑證,年息3%還附開光佛牌。我們笑稱這是「佛祖量化寬鬆」,但當全球股災時,這些紅紙封存的債券竟比黃金還抗跌。不過最賺的還是「隱形REITs」,專收曼谷老城區的破舊店屋。像耀華力路那棟百年中藥行,我們用每平方公尺五千銖白菜價吃下,改裝成咖啡廳後掛上公寓租賃信託,租金收益率衝到8.7%,比收銀台後那罐發霉的犀牛角還值錢。
當然也有踩過滿腳狗屎的時候。有年信了「泰股必賺咒」,all in旅遊股。結果王室喪期娛樂業停擺,股票跌得比被大象踩過的芒果還爛。血淚換來三條鐵律:別碰軍方背景企業(財報比降頭術難懂)、避開英文太流利的經理人(八成是國際炒家白手套)、看到「王室賜名」股票快逃(漲跌全看宮務廳臉色)。倒是冷門的東部工業區地產信託穩當,隨著電動車廠湧入,三年默默漲了四成,比和尚化緣的缽還實在。
現在我的保險箱裡躺著三種泰銖資產:半捆用防潮紙包著的千銖現鈔(隨時撿漏街邊急售金飾)、芭達雅海灘路土地租賃合約(租給俄羅斯人開餐廳),還有張皺巴巴的泰京銀行資本利得稅單——這才是真正的護身符。當你在稅務局排隊兩小時終於蓋到章,才懂什麼叫「持盈保泰」。
夕陽把鄭王廟的影子拉得老長,阿龍叔突然掀開神龕底板,露出成捆的泰國儲蓄債券。「真佛幣從不閃金光,」他彈了彈債券上拉瑪十世的頭像:「要像煮冬陰功湯,酸辣甜鹹全在時辰火候。」遠處昭披耶河上貨輪鳴笛,滿載著橡膠與硬碟駛向林查班港,甲板下壓著的,是比佛經更真實的財富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