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走進便利商店繳帳單,櫃檯前貼著斗大的報稅季海報,突然想起去年幫母親整理藥費收據的夜晚。她戴著老花眼鏡,顫巍巍的手指捏著泛黃的診斷書問:「這些紙真能替你省錢嗎?」當時我點頭,卻沒告訴她,省下的何止是稅款。
供養父母抵稅這條路,我踩過坑。五年前首次申報時,以為遞交戶口名簿就萬事大吉,結果被國稅局剔除整筆扣除額。原來父親的農保老年給付超過免稅門檻,兄弟又忘了協調誰來申報,最後雙雙被追稅。這些年摸透規則後,才發現裡頭藏著不少溫柔的節稅縫隙。
關鍵在「無謀生能力」這五個字。父母若未滿65歲,得準備醫師診斷書或殘障手冊,但很多人不知道,去年起稅局放寬認定標準。像鄰居陳姐的父親六十三歲,因輕度失智無法工作,她帶著神經科醫師開立的「勞動能力減損評估表」,搭配里長開立的無工作證明,照樣通過審核。
同住與否更是學問。若父母住在你的戶籍地卻未實際同住,頂多適用8.8萬免稅額;但若能證明三餐共食、水電費單據地址相同,就能拉到13.2萬。我曾在稅局看過神操作:張先生把老家三樓租給外人,父母住一二樓,他每月轉帳租金到父母帳戶作為奉養金,再請父母簽署「受扶養切結書」,租金支出直接轉化成醫療費財源。
文件準備像在拼藏寶圖。除基本的身分證件,今年新規要求醫療收據需正本,我學會用透明活頁夾分裝:藍色標籤貼當年度藥單,紅色貼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去年替母親申報長照特別扣除額時,更發現安養院收據的「照顧服務費」與「膳食費」要分開列印,前者才能全額扣除。
最痛的是踩到三大地雷區。朋友阿凱與哥哥各報扶養母親,被連補帶罰;同事誤報已過世岳父的保險給付,剔除額度外還吃上虛報罰鍰;我自己則曾因父親暫住弟弟家未更新戶籍,少領了同居加成。這些教訓後來變成我書桌玻璃墊下的手寫備忘錄。
進階玩家可以玩轉「跨代節稅」。表姊是年薪兩百萬的科技主管,舅舅領月退俸。她讓舅舅把部分退休金轉存到外婆帳戶,再以低收入外婆當被扶養人。外婆的醫療支出透過表姊的高稅率扣除,省稅效果放大1.4倍。這招需要精算金流,但確是合法棋步。
去年替雙親省下三萬七千元稅款那晚,我帶父母去他們惦記多年的台菜館。母親夾著紅燒蹄膀笑說:「早知多病幾場替你省錢。」我喉頭發緊。那些黏貼收據的深夜,追補文件的奔波,在稅單上不過是幾行數字,但當我看見他們用退稅金添購的新電暖器亮起紅光時,突然懂得這遊戲真正的獎賞藏在哪裡。
说到底,稅務規則像佈滿藤蔓的窄徑,撥開枝葉才能見到光。但別讓那些數字模糊了初心——當你握著父母佈滿皺紋的手按在切結書簽名欄時,那掌心傳來的溫度,才是世上最昂貴的抵免額。
評論:
父親住安養院但戶籍在老家,我付全額費用,能算同住嗎?需要什麼證明?
兄弟說好輪流申報,但他去年忘記報,我今年補報會有問題嗎?
母親的癌症標靶藥物收據寫\自費醫材\,國稅局竟說不能全額抵?
看完立刻翻出爸媽的保險單,原來失能年金給付也算所得!差點踩雷
作者提到跨代轉報真的很受用,但爺爺有房租收入,轉給孫子報會不會被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