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在超商買咖啡,前面年輕人正用手機查帳單,眉頭皺得像被熨斗燙過。「怎麼利息比咖啡錢還貴啊?」他嘟囔著。我瞄到他螢幕上那行「最低應繳金額」,突然懂了他的困擾。那小小的按鈕,根本是銀行設下的甜蜜陷阱。
上個月我只繳了卡費的5%,以為撿到便宜。直到收到帳單才發現,一杯用信用卡刷的85元拿鐵,經過兩個月滾利,居然要付112元。更驚人的是,銀行不是從你「未還清的餘額」算利息,而是從「每筆消費入帳日」起跳。就像把咖啡渣倒進盆栽,每天澆水,最後長出你認不得的怪物。
有次我突發奇想,把剪碎的帳單泡水當紙漿,捏成迷你棺材模型。同事問我在做什麼藝術創作,我苦笑:「埋葬我的循環利息啊。」這種黑色幽默背後藏著血淚教訓——當你只繳最低金額,等於簽了高利貸合約。銀行最愛這種客人,表面上給你方便,暗地裡用複利啃噬你的本金。
真正擺脫循環利息的秘訣,其實藏在消費習慣裡。我現在手機裡存著「消費三問」備忘錄:這筆錢能讓我資產增加嗎?明天還會需要它嗎?用現金付會心疼嗎?上次在藥妝店差點衝動買按摩槍,就是被這三問擋下來。兩週後在二手平台用半價買到同款,省下的錢正好付清卡費。
養成「週清」習慣比想像中有效。每週五晚上,邊聽爵士樂邊登入網銀檢視消費。當看到餐飲費佔比飆高,週末就改去朋友家煮火鍋;發現電商購物頻繁,立刻刪除購物APP。某個月靠這招省下八千多,剛好cover掉女兒的鋼琴課學費。
如果你已經掉進循環利息的流沙,記得「雪球還款法」要反著用。多數人建議先還小額債務,但對付信用卡該優先處理利率最高的那張。我有個朋友咬牙停用A卡,把省下的優惠券錢全砸進B卡還款。八個月後,他拿著清空的帳單去銀行申請調降利率,成功從15%砍到12%——這差距相當於每年多賺半個月薪水。
信用評分是場馬拉松。去年我刻意維持三個月全額繳清,收到銀行主動寄來的升等邀請函。別小看從普卡變金卡,信用額度提升反而降低信用使用率,讓評分往上跳。現在連辦手機資費都有專屬折扣,這種隱形回饋比累積紅利點數實在得多。
最近把剪卡戰利品貼在記帳本首頁——那張被我肢解的鈦金卡,曾經每月吸走我兩千多利息。現在經過銀行櫥窗,業務推銷「只繳min pay超輕鬆」時,我總笑著晃晃皮夾裡的現金信封袋。真正的財務自由,是從看穿那行最小數字背後的巨獸開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