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陣雨剛停,台北東區的咖啡廳玻璃還掛著水珠。隔壁桌兩位穿著俐落套裝的女生,正皺眉翻著手機螢幕上的信用卡帳單,其中一人嘆氣:「上個月明明刷差不多,我的點數怎麼硬是少妳一半?」這句話飄進耳裡,讓我想起自己也曾經對信用卡點數一頭霧水,總覺得點數像變魔術,時多時少摸不著頭緒。後來才懂,關鍵藏在那個常被忽略的「截數日」。
很多人拿到帳單,目光直接鎖定「繳款截止日」和「本期應繳金額」,中間那行「本期結帳日」或「截數日」卻像隱形一樣滑過去。這天,才是點數遊戲的真正起點與終點。銀行在這天深夜,會像按下暫停鍵,把你卡上所有消費凍結、結算,決定哪些消費能擠進本期帳單換點數,哪些得排隊等下個月。差一天刷,點數入帳可能就慢上整整三十天,更別提影響你的現金流。
我曾經吃過悶虧。有次看準百貨公司周年慶最後一天,衝去刷了一台筆電,心想賺爆回饋。結果那筆消費日期是15號,我的卡截數日偏偏是每月10號。這筆「大條的」硬生生被歸到下個帳單週期,點數足足晚了一個半月才入袋。更嘔的是,原本算好當期累積滿額能換的超商抵用券,就因為差這一筆沒達標,飛了。從那次起,我手機行事曆多了幾個顏色特別標註的提醒——每張常用卡的截數日。
想把點數榨到一滴不剩?你得當個「時間小偷」。假設截數日是每月10號,那麼每月11號開始的消費,銀行給你最長的「免息期」—— 從11號刷下去,到隔月10號才結算,接著還有近20天的繳款寬限期。這筆錢在你戶頭多躺的每一天,都是賺。更狠的是,如果你知道月底有大筆開銷(例如繳稅、保險費),刻意壓在截數日「隔天」刷,這筆錢的還款期限會被往後推將近50天。我朋友買機票就專玩這招,把兩張卡截數日調開,大筆支出永遠壓在剛過截數日後刷,手頭現金周轉從容許多。
點數計算不是傻傻加總,銀行規則比夜市撈金魚的網子還多洞。有的卡網路購物點數加倍,但超商刷卡不算;有的卡號稱「海外消費3%回饋」,仔細一看小字寫「不含線上交易」;更常見的是「回饋上限」,你以為刷十萬穩拿三千點,結果上限只給一千五。我的笨方法是:在手機記事本裡,替每張常刷的卡建個「武功祕笈」,記下它哪些消費有加成、哪些是死穴、每月回饋天花板在哪。刷大筆前拿出來瞄一眼,避開地雷區。
現在我的皮夾裡只留三張卡,不是追求極簡,是算計過的。一張專攻日常餐飲、一張鎖定海外與線上、一張應付所有無加成消費。每張卡的截數日刻意錯開在月初、月中、月底,像交錯的齒輪,讓大額支出總能找到最長免息期的那張卡出手。咖啡廳那兩位女生的對話,讓我想起抽屜裡那本貼滿標籤的點數紀錄本,從混亂到清晰,其實就隔著一層對「截數日」的覺悟。點數不會從天降,它是留給看懂銀行遊戲規則的人,一點小小的、聰明的甜頭。
窗外又開始飄雨,隔壁桌女生已經在手機行事曆上標註日期。或許下次見面,她們討論的會是怎麼用點數換到那趟北海道機票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