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三點,桃園機場第二航廈的貴賓室裡,手沖咖啡的香氣混雜著登機廣播。隔壁座一位穿著休閒西裝的男士,正滑著手機螢幕上「商務艙確認」的字樣,嘴角藏不住笑意。「里程換的?」我忍不住探問。他抬頭,眼神閃過一絲狡黠:「去年超市買菜、加油、繳稅的零頭湊出來的。」這不是魔法,是台灣信用卡族暗地裡流傳的「空中黃金」——用日常消費堆疊出的免費機票。我也曾以為這是銀行畫的大餅,直到親手用積分換到飛往北海道雪場的機票,才懂箇中滋味。
關鍵從來不是猛刷,而是「把錢花在刀刃上」。台灣信用卡市場廝殺激烈,銀行端出的里程卡琳瑯滿目,但陷阱就藏在閃亮的回饋率裡。有些卡主打「消費10元=1里程」,乍看甜美,細看條款才發現排除網購、排除繳費、排除超市…真正能累積的消費少得可憐。更別提某些航空聯名卡,綁定單一航空公司,當你想換的航班永遠顯示「兌換額滿」,里程便成了雞肋。我的抽屜深處還躺著某銀行過期的五萬里數,血淋淋的教訓。
真正聰明的玩法,是擁抱「靈活點數」。像星展飛行卡、匯豐旅人卡這類「點數池」概念,累積的是能轉換多家航空的通用貨幣。亞洲萬里通、長榮無限萬哩遊、華夏哩程酬賓…根據當下需求自由選擇,避開單一航空的塞車路段。重點是「轉換比例」,1:1聽起來普通?當你發現某銀行點數換亞萬要3:1,就知道魔鬼在細節。我隨身攜帶的卡,永遠是那張點數能1:1.5轉進華航計畫的——因為常飛的東京線,華航放出的經濟艙位子向來大方。
里程累積像種田,得精算「哩程價值」和「隱形成本」。曾聽朋友炫耀某張卡年刷百萬換到歐美商務艙,卻忘了算進兩萬元年費。當你發現這張卡換到的機票市價八萬,扣掉年費實省六萬,實際回饋率約6%,還不如某些無腦神卡的現金回饋。真正的秘訣在「疊加」:超市消費刷A卡(指定通路加碼5倍),國外網站購物切B卡(海外3.5%無上限),繳稅季搬出C卡(分期零利率照樣累積點數)。我書桌玻璃墊下壓著一張泛黃的紙,寫滿不同消費場景對應的卡片組合,那是五年實戰換來的攻略。
兌換時刻才是決勝點。航空公司的「標準獎勵機位」像限量隱藏版,手慢就無。學會看「放票節奏」是基本功:長榮通常提前360天釋放第一批,熱門時段得搶;亞萬彈性大但稅費高,飛香港短程划算;華航淡季常有驚喜。去年換到跨年東京來回,秘訣是設定「哩程票提醒」外掛,半夜跳通知立刻跳起來搶。別死守直飛,試試「開口票」(台北進大阪出)或「中停」(香港停留三天再飛歐洲),往往挖到寶。有回用亞萬換台北-曼谷-蘇黎世,稅金比直飛少三千,還多玩一個城市。
里程遊戲最怕「哩程貶值」。航空公司悄悄改表時有所聞,與其囤積居奇不如及早兌現。我的原則是點數超過十萬就開始規劃下趟旅行,寧可換張短程札幌機票吃海鮮,也好過眼睜睜看它縮水。省下的真金白銀,最後都流進旅途中的牡蠣鍋、溫泉旅館、美術館門票——這才是里程兌換最真實的甜頭。
評論:
看完立刻翻出抽屜那張冷凍的航空聯名卡原來我被綁架這麼久!想問如果主要飛日本,是不是無腦選ANA聯名卡就好?
稅金那段超有感!上次換香港來回,亞萬里程只花一萬五,但附加費快三千台幣,心在滴血。有沒有推薦稅金低的亞洲航點?
跪求那張1:1.5轉華航的神卡是哪家?私訊拜託!最近華航放票真的很阿莎力,上週換到清明連假沖繩票。
學生黨淚目年費兩萬的卡根本碰不起。有沒有免年費但里程累積還可以的入門卡?目前只能啃現金回饋。
里程貶值真的防不勝防!去年換東京要3萬里,今年同時間查變3萬5。看來該把囤三年的點數清一清了,感謝當頭棒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