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經常在世界各地旅行的購物狂,我對信用卡網購回饋這件事,簡直像在挖寶藏一樣上癮。記得去年在東京出差時,透過網路訂了一台筆電,結果現金回饋直接抵掉半張機票錢,那種爽快感讓我從此深入研究這門學問。網購回饋不是隨便刷卡就有,你得懂背後的遊戲規則,否則一不小心就掉進年費陷阱或回饋縮水的坑裡。
現金回饋的魔力在於它直接變現,不像積分那樣得繞圈子兌換。但問題來了,每張信用卡的回饋率天差地別,有些主打3%看起來誘人,卻只限特定平台,比如台新的@GOGO卡在PChome刷有高回饋,但換到蝦皮可能只剩1%。更別提那些隱藏條款,像年度上限或消費門檻,我曾經貪圖一張號稱5%的卡,結果刷到第三個月就觸頂,回饋率瞬間砍半,白忙一場。
要玩轉超高回饋,關鍵在策略組合。我自己就習慣搭配兩三張卡輪流用,比方說海外網購時用玉山Only卡,因為它無腦給3.5%,國內則切換到國泰KOKO卡鎖定電商平台。還記得雙11大促時,我提前研究各家銀行加碼活動,疊加回饋後實際拿到近8%的現金back,省下的錢夠我飛一趟香港。但這不是賭博,得精算每筆消費:先看免年費條件,再盯回饋排除項目,像旅遊保險或繳費常被忽略,刷錯就虧大。
網購環境變化快,銀行優惠像潮水一樣來去。去年開始,不少卡縮減回饋率,我轉向新興的電子支付綁卡策略,比如用LINE Pay結合信用卡,在momo購物時額外多賺點數。但小心別過度消費,回饋再高也抵不過衝動購物的債務。歸根結底,這是一場心理戰:保持理性,把回饋當獎勵而非誘餌,才能真正讓錢包笑開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