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報稅季節,總有人問我:「用信用卡繳稅真的能省錢嗎?」作為一個長期研究理財的人,我親身試過各種方式,發現這招確實有效,但得懂門道。台灣的稅務政策允許信用卡繳稅,不少銀行推出回饋優惠,像是現金回饋、點數加倍或分期零利率。不過,這不是天上掉餡餅——你得算清楚手續費和隱藏成本。記得去年,我幫朋友分析,他用某張卡繳了十萬塊的稅,居然拿回兩千多塊的現金回饋,關鍵在於選對卡和避開陷阱。
政策上,台灣財政部開放信用卡繳稅多年,主要透過電子申報系統操作。銀行為了吸引客戶,常配合稅季推限時優惠,比如新光銀行的「稅月好康」活動,回饋率最高到3%。但這裡有個坑:多數銀行會收1%左右的手續費,如果你沒仔細看條款,可能反虧錢。我建議先上財政部官網查最新規定,再比對銀行公告,別只聽業務員吹噓。去年就有人中招,以為免手續費,結果被扣了額外費用,氣得投訴金管會。
要省錢,技巧在精打細算。優先選高回饋的信用卡,像是國泰世華的Cube卡,稅季常給2%無上限回饋;或者中信的LINE Pay卡,點數能換超商禮券。但別忘評估自身稅額——如果你繳的稅少,回饋可能抵不過手續費,這時改用行動支付綁卡更划算。另外,分期付款雖誘人,零利率聽起來爽,但萬一遲繳,利息和違約金會爆增,影響信用評分。我的經驗是,設定自動扣款提醒,並保留繳稅證明,以備國稅局抽查。
風險部分,很多人忽略信用擴張的副作用。頻繁用卡繳稅,若額度不足或循環利息高,長期可能債台高築。尤其經濟不穩時,銀行可能緊縮優惠,去年疫情期間就有些方案臨時取消。我遇過一位小老闆,靠信用卡分期繳稅撐現金流,結果遇上利率調升,差點破產。所以,量力而為是鐵則——先算好自己年收入,確保優惠是真省錢,而非虛幻泡沫。
總的來說,信用卡繳稅像雙面刃,用得好省千元,用不好反傷荷包。我鼓勵大家每年稅季前做功課:追蹤銀行活動、試算回饋淨額,並諮詢專業會計師。畢竟,稅務是人生大事,別讓小優惠誤了大局。動手試試吧,下個月報稅時,你會感謝今天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