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開抽屜,散落一地的帳單裡,那張信用卡帳單總是特別刺眼。前陣子幫台北租屋處添購冷氣,一筆八萬多的帳單攤在眼前,指尖滑過螢幕上的回饋金數字時,心裡突然咯噔一下——原來這半年繳房租、買菜、加油零零總總加起來,我居然少拿了近五千塊回饋。不是銀行太精明,是我自己太懶,總想著「有回饋就好」,結果被那些「號稱高趴數」的卡片文字遊戲耍得團團轉。
真正開始研究才發現,信用卡回饋根本是座迷宮。銀行廣告上斗大的「最高5%回饋」像閃亮的糖果紙,拆開後盡是通路限制、排除條款、低消門檻。朋友阿凱去年被某張「超商神卡」吸引,結果在全家刷了三個月飲料,才發現回饋只限7-11,氣得他當場剪卡。這種痛,沒踩過坑的人不會懂。
與其被廣告牽著走,不如老實攤開自己的錢包軌跡。我翻出過去半年的電子發票紀錄,發現自己每月固定流向就三條河:三萬五的房租(房東佛心收信用卡)、一萬上下的超市採買(全聯為主)、還有偶爾爆量的UberEats。那些標榜旅遊消費5%的卡片對我就像高級牛排刀,拿來切滷味,浪費了。
真正值得盯緊的,是那些默默啃食日常的消費黑洞。像是永豐DAWHO數位帳戶綁卡,繳房租竟能拿1%現金回饋無上限。別小看這1%,我算過,光這筆一年就能拿回四千二,等於房東變相降租。再來是全聯戰場,國泰CUBE卡搭配「樂饗購」權益,週六刷滿千直接回饋5%,連衛生紙、雞蛋這些消耗品都算。上個月買菜錢硬是省了六百多,夠我多叫四次外送。
說到外送,玉山Ubear卡才是隱藏版狠角色。別被它呆萌卡面騙了,網路消費5%回饋(含外送平台)每月穩穩折抵五百多,比訂閱制會員還划算。前幾天深夜趕稿叫了永和豆漿,結帳時看到回饋金入帳,有種深夜食堂老闆偷偷加菜的溫暖錯覺。
當然也有玩脫的時候。去年跟風辦了張「指定通路8%」神卡,結果為了湊滿額,硬是在百貨公司週年慶多買了雙根本不需要的球鞋。後來才驚覺,那8%換算下來只省了八百塊,球鞋卻花了六千。現在抽屜最深處還躺著那雙標籤未拆的鞋,每次看到都像在嘲笑我的貪心。
回饋戰場最怕什麼?是「以為賺到」的錯覺。很多卡片首年回饋高得誘人,第二年直接砍半。像某張主打海外消費的卡片,第一年3.5%無腦刷很爽,結果續卡後回饋縮水到1.5%,還得每月登錄搶名額。現在我手機設了「信用卡年資」提醒,到期前三個月就開始物色新標的,絕不跟銀行談戀愛。
最近發現的新歡是聯邦吉鶴卡,日本藥妝店5%無上限直接打中我每年飛東京補貨的痛點。但更驚豔的是它的日常表現:台灣超商/超市3.5%回饋不用腦,連在松本清線上購物都算。上週在唐吉軻德APP下單寄台灣,結帳跳出回饋金那刻,有種破解通關密技的成就感。
信用卡像貼身武器,合不合手只有自己知道。與其追逐「別人說神」的卡片,不如拿出手機翻翻發票存根。當你發現某張卡的回饋金開始覆蓋掉每月Netflix和Spotify的訂閱費時,那種踏實感,比什麼開卡禮都珍貴。我的錢包現在只剩三張卡:一張攻房租、一張守超市、一張打游擊,簡單得連皮夾都變薄了。
評論:
繳學費有推薦的卡嗎?最近要刷十幾萬,看到一堆回饋上限很低的卡好頭痛
全聯回饋推CUBE+1!但記得週六要切換權益 上次忘記切只拿0.3%差點哭出來
這篇真實到想哭 上次被首年高回饋騙 第二年直接變孤兒卡
請問吉鶴卡在百貨公司美食街刷卡也算超商回饋嗎?看官網寫得好模糊
回饋陷阱那段太中肯 為了湊滿額多花的錢永遠比拿到的回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