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我和老友在台北巷弄的小咖啡館聊天,他苦笑著掏出一張信用卡帳單,指著那個「最低還款額」的數字問我:「這到底是啥意思?我每次只還這個金額,怎麼帳單越滾越大?」我當場啞口無言,因為我自己也曾經掉進這個坑裡,結果利息像雪球一樣壓得我喘不過氣。信用卡這東西,用得好是便利,用不好就是債務陷阱,尤其那個最低還款額,表面上讓你喘口氣,背地裡卻在悄悄吸血。
所謂最低還款額,就是銀行允許你每個月只還一小部分欠款的最低門檻,通常是總消費金額的1%到5%,或者固定一個小額數字,像是新台幣一千塊。聽起來很貼心,對吧?當你手頭緊時,它能避免你逾期罰款或信用受損。但別被騙了,這只是銀行的溫柔陷阱。我記得有次失業時,我連續三個月只還最低額,以為省下了現金流,結果利息從幾百塊暴增到幾千塊,簡直是慢性自殺。銀行不是慈善機構,他們靠這個賺錢,因為一旦你不還清全額,高利率的複利就會啟動,讓債務像滾雪球一樣膨脹。
談到還款策略,很多人以為「只還最低額」是聰明選擇,其實那是最蠢的招數。我年輕時就犯過這錯,結果五年下來,原本十萬塊的欠款變成二十萬,利息吃掉我半個薪水。聰明的做法?當然是優先全額還清,這樣利息直接歸零,銀行賺不到你一分錢。如果手頭實在緊,可以試著分期還款,把大筆債務拆成幾個月攤還,但一定要選低利率方案,避免銀行附加的手續費。另一個實用策略是「債務雪球法」,先集中火力還掉利率最高的卡債,再逐個擊破。我自己現在就用這招,搭配記帳app追蹤消費,再也不讓最低還款額牽著鼻子走。
利息的影響才是最恐怖的殺手。信用卡年利率動輒15%到20%,聽起來不高?錯,它是複利計算,每個月滾一次,時間一長就能吃掉本金。舉個例子,如果你欠十萬塊,只還最低額(假設5%),第一個月利息可能才幾百塊,但六個月後,總利息會暴增到幾千塊,債務總額可能跳到十一萬。更糟的是,如果你只還最低額,銀行會把未還部分加上利息再計息,形成惡性循環。我認識一位朋友,因為這樣背了五年債,最後得賣車才脫身。所以,別小看那幾%的數字,它背後是血淋淋的財務教訓。
回顧這些年,我的建議很簡單:把信用卡當工具,而非救命稻草。設定自動全額還款,避免誘惑消費;如果已經欠債,優先找低利率貸款整合債務。記住,最低還款額是應急用的備案,絕非長期策略。人生總有起伏,但別讓信用卡利息成為你財務自由的絆腳石。
評論:
看完這篇,我終於懂為什麼帳單越還越多!想問如果只還最低額,利息到底怎麼算的?能舉個具體數字例子嗎?
實用文!我現在就欠卡債,作者提到的債務雪球法聽起來很有效,有沒有推薦的記帳app?
唉,我就是受害者,最低還款額害我背了三年債,利息吃掉我存款。這篇提醒了我該早點行動。
好奇銀行怎麼設定最低還款額的百分比?每家都一樣嗎?還是會偷偷調高?
作者經驗談好真實,我學到了全額還款的重要性。但萬一臨時失業,除了最低額,還有其他應急策略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