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著行李走出桃園機場時,冷風灌進領口,這才想起自己把厚外套塞進了託運行李。班機延誤了四個多小時,站在深夜的接機大廳,心裡慶幸著:「還好刷對那張卡。」這幾年飛來飛去,信用卡附贈的旅遊保險,真在關鍵時刻撈了我好幾回。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理賠,可能就是一筆幾千塊的延誤補償,或是行李晚到時買換洗衣物的實支實付,但那種「有保障」的踏實感,比想像中值錢。
很多人以為信用卡送的旅平險都差不多,刷哪張都一樣。這誤會可大了。我曾經在東京成田機場,親眼目睹隔壁櫃檯的台灣旅客,因為信用卡買的機票「不夠貴」(低於公共運輸工具期間全額票款門檻),班機取消卻拿不到理賠,當場急得快哭出來。魔鬼藏在條款裡,保障範圍、理賠啟動門檻、是否包含「不便險」這種實用小確幸,每張卡差異天南地北。
說說真實經驗吧。去年北海道大雪,札幌新千歲機場癱瘓,朋友滯留三天。他刷的是某家銀行頂級卡,附帶的不便險涵蓋「必要食宿交通」,上限還高。結果呢?他和太太安心住了三晚機場飯店,三餐老實不客氣地吃,最後憑單據全額拿回近三萬台幣。同團另一位刷普通卡,只有基礎旅平險(只保死殘醫療),那幾天額外支出全得自己吞。這差距,夠不夠痛?
那麼,怎麼挑?不是年費越貴越好,而是看你的「痛點」在哪。如果你常飛歐洲、北美這種航程遠又易受天候影響的長線,「班機延誤/取消」保障就是命脈。重點看:延誤幾小時起賠?是定額給付(例如延誤四小時直接賠六千)還是實支實付(憑花費單據申請)?年賠次數有無上限?我現在隨身帶著的卡,看中的就是它「班機延誤兩小時就啟動定額賠償」,對常碰雷雨季東南亞短線的我特別實用。
另一個大坑是「公共運輸工具期間」定義。這直接關係到你的保障何時生效。有些卡保障從「離家門去機場」就開始,有些嚴格限定「踏進機艙門」才算。這差別大了!想想,如果你搭計程車去機場途中出車禍,前者能賠,後者?抱歉,保障還沒開始。仔細翻開信用卡權益手冊PDF,搜尋「公共運輸工具期間」這幾個字,確認起訖點,別等出事才發現自己裸奔。
還有啊,別忘了「海外疾病醫療」。頂級卡通常會附帶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保額。聽起來很足,但關鍵在「是否包含門診」?很多卡只賠「住院」,可人在國外,更多時候是腸胃炎、發燒、跌打損傷需要看門診。我曾在曼谷食物中毒,靠著卡片附帶的「海外門診實支實付」,在私立醫院掛急診打點滴拿藥,花了快五千泰銖,回台後全數理賠下來。沒有這條,當時真得忍痛掏現金。
最後嘮叨一句:權益會變!銀行不是慈善機構。去年某張神卡大砍不便險額度,一堆人哀嚎。出發前,務必上銀行官網確認最新權益。別只聽業務說,自己把PDF檔下載存手機裡,關鍵時刻比拜神有用。保障這種事,寧願用不到,但需要時沒有,那真是叫天天不應。
評論:
看完立刻翻出我的信用卡權益書原來我常飛日本用的那張卡,延誤要滿六小時才賠!太扯了吧!求推薦延誤門檻低的卡,常飛沖繩常碰到颱風攪局。
想問如果機票是用里程換的,信用卡旅平險還會生效嗎?看條款寫要「全額票款」好緊張,怕保障落空。
實用推!但想補充一點:很多卡排除「跟團」行程喔!要自己注意條款裡的「不保事項」,跟團刷團費可能沒保障,最好另外買保險。
請問文中提到包含海外「門診」實支實付的卡,現在還有哪幾家有?家裡長輩常跟郵輪團,很需要這個。
深有同感上次在雪梨錢包被偷,信用卡附帶的「旅遊文件重置費用」賠了我辦急件護照的錢,差點流落街頭。真的別小看這些附加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