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那幾年,我拿著第一張信用卡,總覺得只還最低額度就能輕鬆過關,直到收到帳單才驚覺利息像雪球般越滾越大。那時欠了五萬台幣,每月只還一千多,結果半年後本金沒少,反倒多出近萬的循環息,這才痛定思痛研究起背後的陷阱。許多人以為最低還款額是銀行給的方便,殊不知它是隱形的高利貸,不知不覺中榨乾你的血汗錢。
信用卡的循環利息機制,說穿了就是複利滾動的遊戲。假設你刷了十萬塊,年利率18%,銀行允許最低還款額約2%到5%,也就是兩千到五千元。聽起來不多,但剩下的九萬五就開始計息了。利息不是按月算,而是按日累積,每天大約0.05%的日息,加上每月結算時,未還部分又會加入下個月的本金,繼續滾利。舉個實例:如果你每月只還最低額三千元,十萬欠款一年下來,光利息就吃掉近兩萬,總債務不減反增。更糟的是,許多銀行從消費當天就開始計息,就算你準時還最低額,也逃不過這種蠶食。
為什麼這個陷阱這麼致命?因為它利用了人性的惰性。我們常想「下個月再還清」,但循環息的設計讓債務像慢性病,拖越久越難治。我有朋友欠了二十萬,三年只還最低額,最後利息累積到比本金還高,差點破產。銀行當然不會明說這些,合約裡的小字藏著魔鬼:年利率看似18%,但換算成實際年化報酬率(APR)可能超過30%,因為複利效應讓利息再生利息。尤其經濟不景氣時,失業或收入減少,更容易掉進這個坑。
避開高額循環息,關鍵在於打破「只還最低額」的習慣。第一招,養成全額還款的紀律,設定手機提醒或自動扣款,確保每月清空帳單。如果暫時現金不足,優先動用存款或向家人周轉,避免讓利息有機可乘。第二招,善用銀行工具,像餘額轉帳到低利率卡(有些推廣期0%),或申請分期付款計畫,但要看清手續費是否划算。第三招,管理消費慾望,只刷必要開銷,並定期檢視信用報告,避免過度擴張。我自己靠這方法,兩年內清掉所有卡債,現在連最低額都不碰了。
歸根究底,信用卡是雙面刃,用得好能累積信用,用不好就是債務漩渦。記住,銀行賺的就是那些「懶得還清」的人。從今天起,把最低還款額當成警鈴,而非救命繩,才能真正掌控財務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