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夏天,我在東京街頭迷路,隨手刷了張信用卡買杯咖啡,幾個月後帳單上竟多了一筆回饋金。那次經驗讓我驚覺,海外簽賬回贈不是噱頭,而是實打實的省錢利器。身為一個常飛國際線的旅人,我試過十幾張卡,從中摸索出不少門道。
海外簽賬回贈的核心,在於銀行為了吸引高消費族群,設計的獎勵機制。簡單說,每當你在國外用信用卡消費,銀行會按比例返還現金或積分。聽起來美好,但陷阱不少。像有些卡標榜高回饋,卻暗藏外匯手續費1.5%,一來一回等於沒賺。舉個實例,我用過某張熱門卡,在歐洲餐廳刷了100歐元,名義回饋率3%,但加上手續費,實際只拿到1.5%回饋,等於省不到半杯咖啡錢。
選卡時,別只看廣告數字。真正划算的卡,得綜合評估回饋結構、年費和外幣轉換成本。像我自己偏愛無年費的卡種,例如台新FlyGo卡或玉山Only卡,它們在亞洲地區常有2.5%無上限回饋。關鍵是「無上限」這點—很多卡標榜5%,但每月上限幾千元,刷多了就白費。還得看適用場景,有些卡在航空或酒店消費額外加碼,像去年我用國泰世華長榮聯名卡訂機票,配合促銷活動,總回饋衝到8%,一趟來回省下近萬元。
實戰策略上,我習慣分階段用卡。出發前先研究目的地:去日本?帶張JCB卡避開DCC動態貨幣轉換;飛美國?挑Visa或Mastercard高回饋卡。消費時更精打細算,小額用電子支付綁卡賺額外點數,大額如購物則集中刷高%卡。別忘了行動支付如Apple Pay在海外常有加碼,我在新加坡用過,回饋疊加到4%。當然,風險管理要緊,設定消費提醒避免盜刷,並留意匯率波動—有時即時換匯再刷,比直接簽賬更划算。
這些技巧看似繁瑣,但養成習慣後,每年輕鬆賺回幾萬回饋金。重點是持之以恆,從一次旅行開始試水溫。記住,回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聰明消費的副產品。下回你拖著行李出國前,花五分鐘檢視錢包裡的卡,說不定一趟旅程的機票錢就省下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