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幫朋友看房,聽到他說「信用評分不足被銀行婉拒」時,我才驚覺很多人根本不清楚那張「信用報告」裡藏著什麼秘密。這東西像個沉默的裁判,在你申請貸款、辦信用卡甚至租屋時,默默替你打分數。更扯的是,不少人第一次認真看自己的報告,居然是收到銀行拒絕通知的時候。我當年創業辦第一筆貸款也吃過悶虧,現在學會每年固定查報告,像健康檢查一樣重要。
在台灣,個人信用報告主要由「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簡稱聯徵中心)掌管。每個人一年有一次免費查詢的機會,超過次數才需付費。別小看這免費額度,它就像打開財務體質的鑰匙。我習慣在年初查,順便檢視前一年的財務狀況。線上申請很簡單,用自然人憑證或手機認證,十分鐘就能搞定。紙本報告則要跑一趟郵局,但那份文件拿在手裡,密密麻麻的數字和代碼,第一次看真的會懵。
看懂報告是門學問。除了基本資料,重點在「信用評分」那欄——落在200到800分之間。分數高低直接影響銀行要不要借你錢、給多少額度。但分數怎麼來的?聯徵中心守口如瓶,不過從實戰經驗歸納,關鍵有幾塊:還款紀錄絕對是重中之重,遲繳就像約會遲到,次數多了對方自然冷掉;信用卡循環利息更可怕,我見過有人只欠五萬塊循環,分數直接掉一百分;負債比例也不能輕忽,就算你月入十萬,但每個月要還九萬,銀行照樣怕你喘不過氣。
拉高分數沒有仙丹,但有實戰技巧。最基礎也最常被忽略的就是「準時」兩個字。設定自動扣款省事又保險,我連電話費都設自動扣,就怕忙起來忘記。信用卡額度使用率最好壓在三成以下,與其追求高額度,不如多辦一張卡分散使用,但切記別短時間狂申辦,聯徵查詢次數太多會扣分。舊卡也別亂剪,那張用了十年的信用卡,代表你和銀行長期穩定的關係,剪掉可能讓信用歷史長度縮水。
如果你發現報告有錯,例如早已還清的款項還掛著「呆帳」,或幽靈債務冒出來,別吞下去。我陪過朋友處理這狀況:先向原始債權銀行申請清償證明,再跑聯徵中心填異動申請書,附上證明文件,通常兩週內就能修正。至於分數太低想短期拉抬,與其找偏門,不如先清掉小額循環、降低卡債,同時維持半年以上完美還款紀錄。銀行看的是長期軌跡,突然的「洗白」動作反而啟人疑竇。
最近還發現個迷思:有人以為從不借錢、不用信用卡就是信用好。大錯特錯!這叫「信用小白」,銀行反而沒資料判斷你的還款能力。我的做法是就算不缺錢,也保留一兩張常用卡,小額消費按時繳清,讓聯徵中心有資料可評分。記住,信用分數是養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現在就預約查報告吧,別等被銀行打槍才後悔。
評論:
請問學生時期辦的信用卡沒在用但沒剪卡,這樣會影響評分嗎?我的額度很低只有兩萬
聯徵查詢次數「太多」的定義是什麼?最近一個月內比較三家房貸算不算頻繁?
幫親戚當房貸保人十幾年了,他都有按時繳,但這條會一直掛在我的報告上拉高負債比嗎?
五年前有過信用卡強制停卡,但欠款早就還清,現在分數還是很低,有什麼補救方式?
報告上看到一筆我不認識的小額信貸查詢紀錄,該怎麼確認是不是被冒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