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08年金融海嘯時,我看著股票帳戶每天以驚人速度縮水,手指懸在「全部賣出」按鈕上顫抖。那時隔壁桌的老張卻氣定神閒喝著烏龍茶,後來才知道他七成資金放在跨國債券組合裡。十年後在機場巧遇,他剛從冰島看極光回來,笑著說:「波動是年輕人的雲霄飛車,我這把年紀啊,寧可坐平穩的纜車看風景。」
債券基金像咖啡裡的牛奶,單喝平淡,卻能中和股票的濃烈苦澀。當市場颳起暴風時,你會發現那些按時配息的電子通知聲,比任何財經名嘴的安慰都實在。去年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我的科技股基金跌掉整輛特斯拉,但美國公債基金竟像海港的防波堤,浪打再猛也只晃出些許水花。
很多人誤解債券等於保守,其實裡頭暗藏玄機。新興市場主權債能榨出6%收益,但阿根廷債券違約那晚,我盯著螢幕上跳動的殖利率曲線,像在拆解定時炸彈。真正老練的玩家懂得在垃圾債裡淘金,專挑那些被錯殺的「墜落天使」——原本是投資級別卻被降評的企業債,等市場恐慌過後,價格常像壓久的彈簧猛地反彈。
配息基金廣告總愛用「月領十萬」當誘餌,卻藏著魔鬼細節。曾買過某檔南非幣計價的高收益債,配息率飆到15%,三個月後匯率貶值吃掉我半年收益。現在看到太甜美的數字,反而要像檢查水果是否有蟲洞般謹慎。真正穩健的做法是拉開存續期間,當去年聯準會暗示降息時,我那檔20年期美債基金單週漲幅,竟超過當沖半個月的獲利。
我的資產配置鍋裡永遠燉著三種債:三成全球投資級公司債當湯底,兩成新興市場債提鮮,再撒點通膨連結債當香料。去年通膨怪獸來襲時,後者像魔法般自動調高本金價值,看著帳面數字對抗物價漲幅,比喝抗通膨定心符水還管用。
最近把部分資金轉向「綠色債券」,芬蘭某風電公司的債券說明書裡,竟附著每年減碳的第三方認證報告。當配息通知與減碳噸數同時跳進信箱,賺錢忽然有了雙重成就感。這或許是未來十年的新遊戲規則——收益表上的數字,終將與地球體溫計上的數字悄悄連動。
債券市場沒有英雄主義,只有耐心的紀律。當股市狂歡派對的音樂震耳欲聾時,別忘了在後院埋幾罐債券當清醒劑。記住老張在冰島拍的極光照片,夜空裡搖曳的綠光,映著他債券帳戶穩定攀升的淨值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