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菜市場,陳阿姨盯著攤位上那台運轉遲滯的二手冷藏櫃,壓縮機發出苟延殘喘的嗡鳴。隔壁魚攤的老林探頭過來:「阿姊,該換啦!生鮮都給你冰到冒汗了。」她苦笑,攢了半年的錢剛給兒子繳了學費,哪來十幾萬現金?這時手機跳出廣告:「分期萬應錢,今日申請明日到,月付輕鬆無負擔。」指尖懸在螢幕上,遲遲沒點下去。
我們都嘗過「手頭緊」的滋味。可能是老舊家電突然罷工,可能是診所櫃檯遞來的自費藥單,甚至是難得的好車位價格直逼半年薪水。傳統借貸像道厚重的鐵門,信用查核、擔保品、漫長審核過程,等資金到位,急事早成了往事。而「分期萬應錢」這類服務,像在鐵門旁開了扇小窗——不需抵押、流程簡化、最快當天撥款,把整筆壓力切成數十片薄薄的月付額。當冰箱裡的牛奶開始發酸,這種速度確實誘人。
但便利背後藏著精密的算計。業者常把「低月付」放大加粗,卻把年利率縮成螞蟻大的註腳。我曾幫親戚拆解過某平台方案:借20萬分24期,月付9,500元看來輕鬆,實際年利率竟飆破18%。這就像買一盒標價「每日只要10元」的進口草莓,結帳才發現要綁定連續付款30天——總價遠高於市場行情。更別提那些藏在條款裡的「手續費」、「帳管費」,像水蛭般吸附在本金上。
巷口機車行老闆阿明的教訓血淋淋。去年他用分期萬應錢擴充店面,頭兩個月還款順利,第三個月遇上颱風季生意慘澹,遲繳三天竟被收取高額違約金,連鎖觸發信用評分暴跌。當他試著向銀行申請低利貸款周轉,得到的只有拒件通知。「那筆錢根本不是救命水,是裹糖衣的鐵枷鎖。」他拍著生鏽的鐵捲門苦笑。過度依賴短期融資,會讓財務體質像泡水的餅乾——表面完整,一碰就碎。
真正老練的資金掌舵者,懂得在風浪前備好救生艇。我的理財師總說:「把分期當最後一張牌。」她客戶裡最穩健的張醫師,即便月入數十萬,仍堅持操作「三層防護網」:活存留半年生活費、定存桶應付年度稅金、醫療意外險擋突發巨浪。去年診所儀器故障需30萬急用,他從容動用定存桶,避開所有借貸成本。「利息是錢的疤痕,能不留就不留。」他泡著茶慢條斯理地說。
當然,人生總有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時候。若非得動用分期,記得握緊三把尺:先量利率(超過15%慎入),再量期數(拉越長總成本越高),最後量罰則(違約金是否過苛)。某上市公司財務長私下透露,他們評估小額信貸平台時,發現多數人只比較「月付金」,卻忽略「總償還額」這關鍵數字。下次看到廣告寫著「月付2,688元起」,務必追問:「起」後面的真實利率是多少?
深夜的豆漿店,陳阿姨最終沒點分期廣告。她翻出通訊錄,打給嫁到台中的女兒:「媽的冰箱壞了,妳上次說要換的電腦能不能先緩緩?」電話那頭傳來外孫的嘻鬧聲:「阿嬤要買新冰箱喔?我們班小文家冰箱會自動製冰耶!」她笑著掛斷,把撲滿裡的千元鈔攤在黏膩的塑膠桌布上數著。一張,兩張共十七張。隔天清晨,她推著菜車走向中古電器行,朝陽把影子拉得很長。有些重量,終究得靠自己的腳印扛起來。
()
看完背脊發涼上個月才辦了醫美分期,號稱零利率卻收了「風險管理費」,算下來年利率居然21%!有沒有推薦真正透明的平台?
作者提到定存桶概念很實在,但像我們領日薪的勞工,根本存不到三個月生活費,遇到小孩註冊費還是得低頭啊
好奇問:如果同時申請五家平台各借五萬,用A家的錢還B家的債這樣輪轉,真的能降低月付壓力嗎?
文末陳阿姨的選擇太理想化了吧?現實是女兒可能回「媽我房貸都付不出來了」,最後還不是得借
年利率18%算高利貸嗎?法律不是規定超過16%可以告?這種分期萬應錢到底算不算鑽法律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