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包裡的那張塑膠片,到底是便利還是陷阱?記得那天在超商結帳,後面排隊的媽媽看我掏出某張閃著金光的卡,隨口問了句:「這張好用嗎?現金回饋是不是真的拿得到?」我愣了一下,才發現自己其實也沒認真算過細帳。
匯豐金卡這陣子在街頭廣告打得兇,「高額現金回饋」幾個字像霓虹燈一樣閃。老實說,信用卡市場早被各種「神卡」口號轟炸到麻木了。什麼「無上限」、「3%起跳」,最後總有密密麻麻的排除條款藏在合約第8頁小字裡。匯豐這次主打的「國內1.22% + 指定通路加碼15%」看起來很甜,魔鬼究竟藏在哪?
我花了兩個晚上當偵探,把官網條款從頭到尾啃完。真相是:它確實有誠意。那個15%加碼不是噱頭,而是鎖定在「真痛點」上——全台加油站、四大超商、指定藥妝店,連Uber Eats都算進去。想想上個月,光加油就噴了五千多,超商咖啡早餐每週至少三杯,再加偶爾偷懶叫的外送這些日常開銷突然能吐出15%回饋,像在零錢袋底下發現破洞,錢默默流回來。
但別急著衝動申請。這張卡的算盤要打得精才有意義。它的現金回饋分成兩塊:基礎的1.22%全年無休,加上每月「額外」的15%加碼。關鍵字是「額外」——加碼部分每月上限300元,意思是你得在指定通路刷滿2,000元才能榨乾這額度。刷超過?抱歉,變回1.22%。我拿自己三月帳單試算:加油3,000、超商2,500、Uber Eats 1,200,總共6,700落在加碼區。回饋是 (300加碼滿額) + (6,700-2,000)*1.22% ≈ 357元。若改用其他號稱2%無上限的卡,只能拿134元。差距就在那300元加碼,像突然撿到三張百元鈔。
當然,刀也有兩面。匯豐金卡的年費設定頗微妙——首年免年費像塊誘餌,次年開始要刷滿16次或24萬才能免。對小資族來說,24萬門檻偏高,但16次倒不難,每月記得刷個兩次買咖啡就達標。另一個地雷是「國際組織匯率」。有次我在日本刷它,回來對帳才發現DCC動了手腳,匯率比當天牌告貴1.5%。後來學乖了,海外消費絕對要喊「用當地貨幣結帳」,這刀才不會無聲無息砍過來。
深夜看著螢幕上的試算表,忽然想起那位超商媽媽的話。信用卡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的魔法,而是把消費鍊上的鐵屑重新熔鑄的工具。匯豐金卡像把精準的鑷子,專門夾出那些你以為消失的零錢——當加油槍跳停時、當咖啡機蒸氣嘶鳴時、當藥師把感冒藥推過櫃檯時,數字正在帳單上跳著微小的倒數舞步。
申請前的最後一步,我翻出皮夾裡另外三張卡攤在桌上。一張回饋高但排除超商,一張免年費但海外手續費吸血,另一張號稱全能卻要月刷五萬才划算。最後把匯豐金卡塞進皮夾空位時,突然笑出來——這年頭選信用卡,竟像在夜市撈金魚,網子破哪裡得看清楚,才撈得到那尾閃著金光的實惠。
(後記:三個月後更新——加碼回饋確實準時入帳,但某次在加油站刷到洗車服務才驚覺不算在「加油」類別。條款魔鬼永遠在細節裡跳舞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