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整理帳單時嚇了一跳,原來這半年光靠日常買菜、繳費,不知不覺竟攢下夠換兩張東京來回機票的「最紅自主獎賞」點數。匯豐這套玩法,說穿了就是把生活開支變成一場精打細算的遊戲,但規則藏在細節裡,沒摸透根本是白刷。
我記得去年在百貨週年慶血拼,結帳時順手掏出匯豐卡,店員笑著提醒:「這張刷化妝品點數三倍喔!」當下才驚覺自己多蠢——過去半年買保養品全用錯卡。銀行不會主動告訴你哪家超市刷糧油點數更高,哪間加油站週三加油能多賺50%,這些竅門得像偵探般自己挖。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自主獎賞」的疊加魔法。上個月幫公司墊付海外供應商款項,刷了筆十萬台幣的款,事先在APP把「海外消費」設為自主獎賞類別,直接拿到基礎1%+額外4.5%點數。但關鍵在「自主」兩字:你得手動登入,像玩俄羅斯方塊那樣把高回饋類別精準疊加在當月大額消費上。那次付款若漏了設定,等於平白丟掉四千多點。
點數貶值更是場暗戰。年初換星巴克隨行卡,1點抵0.25元覺得划算,上週發現同商品變成1點抵0.2元。聰明人永遠盯著「航空里程」這類硬通貨,像國泰亞洲萬里通,3萬點能換到價值近兩萬的短程線機票,點數價值立刻翻三倍。但換里程有魔鬼時辰:每年三月和九月航空公司常調表,換前得先查好甜點區間。
有回在曼谷街頭用匯豐卡買芒果糯米飯,手機即時跳出點數入帳通知,當下突然懂了這遊戲的本質——它考驗的不是消費力,而是把每筆小錢都當成戰略資源的耐心。現在連繳水電費我都刻意拆單,分兩次刷滿小額任務門檻。朋友笑我斤斤計較,但當他們看我用點數帶全家沖繩度假時,隔天全跑去辦卡了。
評論:
超市週二滿千送200點的活動是不是沒了?上個月去刷都沒觸發
線上購物認列超嚴格!PChome買3C有算5%,但momo同款冷氣卻被歸類成家電只有1%
海外刷退點數會被扣回,但匯率差造成的損失誰賠?上次日本退稅被吃了三百多台幣
年費門檻還是太高,今年消費差七萬沒達標,被收了3600年費,點數回饋全吐回去了
換長榮里程要轉進亞萬再換,手續費吃掉15%真心痛,但直接換商品又更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