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投資帳單時,盯著匯豐美股交易那欄手續費看了好久。坦白說,這數字累積起來還真有點驚人。每次點下「買入」或「賣出」時,總覺得那筆幾塊十幾塊美金的費用像被螞蟻啃食,不痛不癢,但時間一長,回頭看才發現被搬走了好幾頓大餐的錢。身邊幾個剛開始投資美股的朋友也常問:「匯豐的手續費到底划不划算?有沒有辦法再省一點?」這問題值得深挖。
先別急著比較,重點是搞清楚匯豐收費的「結構」。匯豐美股的標準交易手續費,網上平台操作每筆訂單大約落在 $6.99 美元到 $15 美元 之間。這數字不是鐵板一塊,會跳動。怎麼跳?取決於你的客戶等級、帳戶類型,還有最重要的——你跟理專的交情(或者說,你的議價能力)。對,你沒聽錯,這個費用某種程度上是能「談」的,特別是當你的交易量夠大、資產規模夠壯觀時,理專手上有空間給你一點甜頭。
但手續費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咬錢的,常常是那些沒寫在交易確認單最顯眼處的「隱形成本」。匯率換算加價 就是個大坑!當你用新台幣帳戶扣款買美股,或者把賣股的美金匯回台幣,匯豐會在中間賺一手匯差。這個加價幅度,實測下來,普遍比國際主要銀行間匯率(例如路透社顯示的)高出 1% 到 1.5%。想像一下,你賺了10%的報酬,光匯損就可能默默吃掉超過十分之一,這比那筆$15的手續費狠多了。
還有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低活動費」。如果你的綜合證券帳戶(包含美股)月平均資產價值低於匯豐規定的門檻(通常是數萬美金等級),又沒達到一定交易次數,每個月可能得付一筆管理費,金額從$10到$50美金不等。這對小額投資人、或者買了股票就擺著不動的「存股族」來說,等於定期被收保護費。
話說回來,匯豐畢竟是大行,服務網點多,資金進出相對安心,整合帳戶管理也方便。如果你就是習慣用它,難道只能乖乖被收費?那倒未必。想從匯豐口袋裡省回一點錢,得懂門道:
1. 死咬「優先投資」身份: 這是匯豐內部客戶分級的金字塔頂端。達標門檻通常是「合格投資資產」總值連續三個月維持在 等值10萬美金以上。一旦爬上去,好處立刻浮現:美股網上交易手續費有機會直接砍到 $6.99 美元/筆 甚至更低,這幾乎是它們的底線價了。重點在「合格投資資產」的認定,除了現金、股票,連部分基金、結構性產品也算進去。跟理專好好盤點你名下所有放在匯豐的資產,擠也要擠進這個門檻。
2. 大額交易,直接打電話議價: 當你要下一筆金額特別大的單子(例如單筆超過5萬美金),別懶,拿起電話打給你的理專或交易室。直白地問:「這筆金額不小,手續費能不能再優惠點?」他們手上通常有額外的折扣權限,特別是為了爭取或留住大客戶時。面對面談,效果有時比網上點擊好。
匯豐適不適合你炒美股?這沒標準答案。如果你是小額定期定額投入、交易頻繁的短線客,老實說,市面上專攻美股的網路券商(像Firstrade、嘉信某些帳戶)的「零手續費」誘因大得多,匯豐的收費結構對你太沉重。但如果你資產部位大、重視資金安全性與整合性、交易頻率中等偏低(每月幾次),又能成功卡位「優先投資」等級,搭配議價策略,匯豐的便利性與相對有彈性的手續費,倒不是不能接受。關鍵在於:睜大眼睛看清所有成本,特別是匯差;然後,用力爭取你該有的優惠。省下的每一塊錢手續費,都是未來複利的種子。
評論:
這篇點出匯率加價1-1.5%真的超痛!上個月賣掉特斯拉換回台幣才發現被吃掉好幾萬,早知道分拆小額換匯了
想問「優先投資」的10萬美金門檻,定存算在合格資產裡嗎?還是只能算投資部位?理專跟我講得有點模糊。
實測過打電話議價有效!上週下單買伯克希爾前先找理專,單筆手續費從$15砍到$8,不過他說下次要等更大金額才行。
文中提到的低活動費陷阱我中過招!去年出國半年沒交易,回來發現被收了五個月$15管理費,心在滴血
深度夠但有點殘酷,看完更糾結要不要把匯豐當主力美股帳戶了。零手續費券商怕安全,大銀行又吃手續費,兩難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