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是人生大事,我記得第一次簽約時,看到那一堆稅單就頭大,尤其那個「厘印稅」,聽起來像個小錢,但加起來可不得了。幾年前在台北買公寓,契約金額一千萬,稅金就噴掉幾萬塊,那時才驚覺:早知道多研究一下,省下的錢夠買新家具了。現在回頭看,經歷過幾次交易,才摸出些門道。這稅啊,其實就是印花稅,專門針對不動產買賣契約課徵的,政府用它來證明文件合法,但對我們置業族來說,它就是個隱形成本。
厘印稅怎麼算?簡單說,就是看契約上的「成交金額」。在台灣,稅率通常是千分之一,但細節要盯緊。比方說,你買一間房,契約寫一千五百萬,那稅金就是一千五百萬乘上千分之一,等於一萬五千元。聽起來不多?別急,這裡有陷阱:如果契約金額被低估,稅務局會查,補稅加罰款,得不償失。我有個朋友貪便宜,把契約寫成八百萬,結果被盯上,補了雙倍稅金,還差點吃上官司。所以,老實申報是王道,別玩火。
省稅的秘訣在哪?關鍵在時間點和文件處理。舉個實例:房地合一稅上路後,印花稅的計算會連動。如果你在年底前簽約,趕在過年前過戶,稅率可能有優惠,像去年我就幫客戶卡在十二月完成交易,省了快一萬。另一個方法是分階段簽文件,把買賣契約和貸款契約分開處理,印花稅只課一次,避免重複。記得,找個懂行的代書幫忙,他們知道怎麼玩規則,我的經驗是,花點小錢請專家,省下的稅夠付他薪水。
更深一層看,置業不是付錢就完事,得考慮整體策略。現在利率升,房價波動大,印花稅雖小,但累積起來影響現金流。我建議新手先做預算表,把稅金算進去,別只看頭期款。萬一資金緊,可以協商由賣方分攤稅負,市場上常見這種操作。總之,多問多比較,別讓稅吃掉你的夢想家。
評論:
這篇講得好實用!我剛簽約,契約金額兩千萬,稅金算出來兩萬,但代書說可能有優惠,請問年底前過戶真的能省嗎?
分開簽契約的方法聽起來聰明,但風險高不高?萬一稅務局查,會不會更麻煩?
我買預售屋,印花稅怎麼算?跟成屋一樣嗎?還是要看建商合約?
謝謝分享真實案例,那個低估金額的朋友下場真慘,學到了教訓。
有沒有推薦的省稅App或工具?手算好累,想自動化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