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陣雨敲打著窗櫺,我窩在咖啡廳角落翻著帳單,指尖停在那行「本期現金回饋$862」上。想起十年前初辦信用卡時,曾為兩百元回饋興奮整晚,如今看著數字竟有些恍惚。當消費回贈成為全民運動,我們究竟在追逐優惠,還是被優惠馴化?
上週在量販店目睹的場景仍刺著眼:一位媽媽推著堆成小山的衛生紙,興奮對孩子說「一箱省90塊喔」,孩子卻盯著散落推車底的漫畫書。這畫面像面鏡子,照見當年為湊滿額門檻,硬是帶回第三支同款鍋具的自己。現金回饋最弔詭的陷阱,是讓我們誤把「少虧」當作「多賺」。
真正懂玩回贈遊戲的人,抽屜裡總藏著幾張不同屬性的卡片。我的皮夾內頁貼著手寫膠帶:藍卡攻加油站與超市,綠卡鎖定海外消費,那張磨損的銀色卡片專繳水電稅費。這不是強迫症,而是看透每間銀行都在用回饋率篩選客戶。當你開始比較3%與3.5%的差距,別忘了算進追蹤優惠規則耗費的時間成本。
去年繳稅季堪稱魔幻時刻。透過特定繳費平台疊加信用卡回饋,竟在三十萬稅單上摳出近五千元回饋。但關鍵在於,我早將那筆稅金放在高利活存帳戶生息三個月。現金流動的藝術,是把每筆支出都當成暫時寄放的資金,在到期日前讓它持續發酵。
最諷刺莫過於看過朋友炫耀百貨週年慶「賺到」兩萬回饋,卻忽略他為湊滿額多買的貂油保養品正在儲藏室結塊。我的極簡主義啟蒙,始於某次整理囤積的贈品馬克杯時,突然驚覺那些印著銀行Logo的贈品,成本早從我的手續費裡扣回。
現在進行式是與超商咖啡的角力。自備杯省5元,指定支付再折3元,會員點數換咖啡金。當28元中焙最終以15元成交,那瞬間的愉悅感其實超越省下的銅板。這種微型勝利教會我:真正的回贈高手不在於榨乾每分回饋,而是享受破解消費密碼的過程本身。
雨停了,玻璃窗凝結的水珠將街景折射成萬花筒。把帳單收進印著「收支明鑒」的舊皮夾,這母親留下的老物件時刻提醒:所有消費終究是生命時間的兌換券。當我們計算著每筆交易的現金回報率,或許更該在帳本末行添上靈魂拷問——這場金錢遊戲裡,究竟是誰在回贈誰的人生?
評論:
繳稅疊加回饋那段好實用!但現在好多銀行排除繳稅回饋了,能否推薦今年還能用的組合?
讀到衛生紙山那段心頭一顫,上個月才為湊滿五千送三百買了根本用不完的收納盒
請問怎麼克服「不拿白不拿」心態?明知有些回饋是陷阱,看到高%數還是會手滑
超商咖啡那段深有同感!現在自備杯+點數+支付優惠三重疊加,每天省下的錢夠買午餐飯糰
作者認為商家為何願意給現金回饋?是賺夠多才分潤,還是另有商業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