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幫朋友處理完裝修合約,會計突然傳訊息問印花稅繳了沒。抓著計算機按半天才發現,去年公司光印花稅就多繳了快兩萬塊。原來是業務把臨時報價單都當正式合約貼印花,白花花鈔票就這樣飛了。
印花稅這東西像隱形稅費,簽約時常被忽略,等發現出錯往往來不及補救。上週才聽同行說,客戶因合約漏貼印花,過戶時被卡在代書事務所,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其實搞懂遊戲規則,既能避開罰則還能省下冤枉錢。
印花稅的關鍵在契約性質。動產租賃最常見,像是辦公室影印機月租費,總金額千分之一;承攬合約看的是工程款,同樣千分之一。但很多人搞混「收據」和「契約」——水電工開的維修收據不用貼,但簽訂年度保養合約就得貼。
最容易被坑的是不動產契約。去年幫房東重簽店面租約,三年總租金三百六十萬,差點直接按總額繳稅。其實租金印花稅可以「分期計算」,把合約拆成三張年度租約,每張百來萬的稅率從千分之一降到百分之一,當場省下八千多塊。
節稅實戰技巧藏在細節裡。建築師朋友教我,工程合約若包含設備採購,要把設備金額拆分出來。因為設備屬動產買賣免印花稅,百萬工程拆出三十萬設備費,稅基直接砍掉三分之一。還有副本陷阱——只有正本需要貼花,副本記得加註「本副本僅供存查不作為憑證用」就能免稅。
最近幫生鮮電商處理冷鏈車隊合約更有趣。運輸合約印花稅按運費千分之一計算,但他們把「冷藏技術服務」獨立簽約,這部分適用勞務承攬稅率僅千分之二。別小看這千分之三差距,月運費百萬的合約,一年能多留四萬多在口袋。
貼花也有學問。曾見過廠商用釘書機把印花票釘在合約上,結果被稅局認定未「黏貼註銷」。正確做法是用膠水貼牢後,騎縫蓋章或劃線註銷。更省事的是網路申報,像北市稅捐處的線上貼花系統,刷條碼就能產生電子印花,連跑郵局都免了。
印花稅就像契約的結婚證書,沒它法律效力打折。但與其傻傻照單全收,不如摸透規則。下次簽約前,把合約金額拆解看看、正副本分清楚,說不定你會摸著口袋笑出來——原來省稅的快樂,比搶到限量球鞋還實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