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雨剛停,空氣裡混著泥土和咖啡香。坐在窗邊翻著客戶的投資組合,突然想起上週張阿姨的來電:「陳顧問啊,我鄰居買那個高收益基金兩個月賺8%捏!你說我這筆退休金要不要⋯⋯」話筒那頭的聲音壓著興奮,像捧著燙手山芋。這幾年,太多人捧著「高收益」三個字衝進場,最後捧著碎掉的期待來找我收拾殘局。
高收益債基金像裹了糖衣的藥丸,甜味誘人,裡頭卻有苦澀的風險成分。所謂「高收益」,本質是信用評等較低的公司或國家發行的債券,俗稱「垃圾債」。高利息不是白給的,那是市場對你承擔「可能收不回本金」風險的定價。2008年金融海嘯時,這類基金動輒腰斬的慘況,老投資人應該記憶猶新。
真正會挑基金的人,眼睛盯的不是配息率那串數字,而是「違約率」和「存續期間」。違約率像定時炸彈的倒數計時,尤其經濟打噴嚏時,體質差的公司倒債機率飆升。存續期間則是基金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數字越大,升息時跌得越深。去年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不少號稱「穩健配息」的基金淨值默默蒸發兩成,配息再高也補不回本金的坑洞。
我的抽屜裡壓著三份基金月報,都是近五年績效前段班的美元高收益債基金。A基金猛打「年配息8%」廣告,細看持債清單卻塞滿CCC級(最低評級)能源公司債;B基金表面配息6%不算頂尖,但七成持債在BB級(垃圾債中的較優等級),且分散在醫療、通訊等抗景氣循環產業;C基金更聰明,它用利率期權做護盾,當市場劇烈波動時,這層防護網能緩衝淨值墜落的速度。魔鬼藏在持債明細裡,只看名稱和配息率買基金,無異蒙眼走鋼索。
新手常掉入「月月領息」的甜蜜陷阱。曾有位客戶把300萬退休金全押某南非幣計價高收益基金,每月爽領兩萬多利息。兩年後南非幣貶值三成,加上基金淨值下滑,贖回時本金只剩240萬。算盤一打:領了60萬利息,本金卻虧60萬,白忙一場。真正聰明的做法是選「累積級別」,讓配息滾入再投資,用複利對抗通膨怪獸。想領現金流?不如等退休前三年,逐步將部分單位轉入配息級別。
與其孤注一擲,不如學學華爾街老手的「啞鈴策略」。啞鈴左邊是低波動的投資級債券或短期公債,右邊才是高收益債,中間不擺任何資產。當市場多頭時,右邊的高收益債衝刺獲利;遇到黑天鵝事件,左邊的避險資產能穩住陣腳,讓你還有子彈在債券價格暴跌時進場撿便宜。比例怎麼抓?四十歲以下可三七分(三成避險、七成高收益),臨退休者最好倒過來。記住,高收益債不是核心持有,它是衛星配置裡的攻擊手。
最近全球央行在升息與降息間搖擺,高收益債市場像坐雲霄飛車。我的團隊每週盯著兩個關鍵指標: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和垃圾債利差。當公債殖利率飆高,債券價格普遍承壓,這時別急著進場;當垃圾債與公債的利差突破500個基點(例如公債殖利率4%,垃圾債平均殖利率9%以上),往往是市場過度恐慌的訊號,反而可以分三批慢慢撿。現在利差約380基點,處於五年均值附近,耐心等更好的擊球點吧。
雨又開始下了,咖啡杯底剩一圈深褐色的漬。高收益基金從來不是印鈔機,它是需要精密調校的儀器。有人靠它提早十年退休,也有人因它延後二十年離開職場。差別在於:你願不願意花時間讀懂持債明細的密碼,能不能在市場狂熱時按住躁動的手。投資這條路,快就是慢,慢反而快。與其追逐亮眼的配息數字,不如專注建構「跌得比別人少」的抗震組合。畢竟,留在場上的人,才有資格笑到最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