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在巴黎街頭的小咖啡館,結帳時店員微笑著問:「要用歐元還是台幣結算?」我隨口選了台幣,以為方便些。結果月底帳單來,一筆小小的咖啡錢,竟被加了近5%的手續費和匯差,整趟旅程累積下來,多付了上千台幣。這種痛,相信不少旅人都經歷過。其實,信用卡在外地消費的陷阱,遠比想像中多,但只要掌握幾個關鍵,就能巧妙避開高額費用,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外幣交易的手續費,主要藏在兩個地方:一是發卡銀行收的外匯轉換費,通常是交易金額的1.5%到3%,聽起來不多,但積少成多;二是動態貨幣轉換(DCC),當商家或ATM問你是否用台幣結算時,背後的第三方公司會用差的匯率換算,再抽一筆佣金。更別提ATM取現的額外費用,可能高達5%以上。這些隱形成本,往往讓旅費暴增,尤其在日本或歐洲這種高消費地區,一趟十天行程,省下的錢夠多住一晚好旅館了。
選對信用卡是第一步。我跑了十幾家銀行比較,發現像永豐DAWHO卡或台新FlyGo卡,主打免外匯手續費,連匯率都貼近市場中間價。我自己愛用國泰世華的長榮聯名卡,不只免手續費,還累積哩程換機票。關鍵是申請前看清楚條款:有些卡只免部分國家費用,或設有消費門檻。記得避開那些標榜「低年費」卻暗藏高轉換費的卡,寧可付點年費換長期省錢。
結帳時的選擇,更是省錢精髓。無論在餐廳、商店或加油站,當POS機跳出貨幣選項,一定堅持用當地貨幣支付。為什麼?因為選台幣等於同意DCC,匯率通常比銀行差2%到4%。我有次在曼谷買紀念品,店家一直推銷用台幣結算,我堅持用泰銖,事後比對匯率,省了快300台幣。養成習慣,結帳前先查手機匯率app如XE Currency,心裡有個底,才不會被話術牽著走。
其他小技巧也別忽略:出發前兩週,打電話給銀行報備旅行計畫,避免交易被擋還得付國際電話費解鎖。用信用卡APP設定消費通知,即時監控帳單。萬一得取現金,優先找免手續費的ATM,像日本的7-11或歐洲的Revolut合作點,避免在機場換錢所。我曾在倫敦試過,同樣取200英鎊,普通ATM收150台幣手續費,專屬點只收50台幣。這些細節,靠事前做功課就能輕鬆搞定。
省下的錢,不只是數字,而是多一趟博物館門票、一頓地道美食的回憶。下次出國前,花半小時研究信用卡策略,你會發現,旅行可以更從容,也更省心。試試看,從下個旅程開始,讓每一筆消費都聰明無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