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清晨五點,廚房異常安靜,沒有熟悉的鍋鏟聲響。推開房門,只見阿蒂蜷縮在床角,臉色蒼白,額頭滾燙。心頭一緊,除了擔心她的健康,腦海裡瞬間閃過一堆問號:這算病假嗎?薪水怎麼算?要給證明嗎?會不會影響合約?後來才發現,這些問題幾乎是每個聘請外傭的家庭,遲早要面對的課題。
在香港、台灣,甚至整個東亞,外傭早已成為許多家庭不可或缺的支柱。但當她們生病倒下,雇主們的慌亂與無措,往往源自對法規的不熟悉,以及對後續處理的不確定。法律條文冰冷,可人情冷暖卻在每天相處中滋生。處理外傭的病假,不只是遵循規定,更像是在契約關係中,找到那條既合法又合情的界線。
很多雇主的第一反應是:「她是不是裝病?」這種懷疑很自然,卻也容易成為衝突的導火線。我的經驗是,與其猜測,不如先假設是真病。要求看醫生拿證明是基本權利,也是釐清狀況的起點。香港的《僱傭條例》、台灣的《勞基法》,都明定勞工有「普通傷病假」的權利,外傭適用。關鍵在於,這「病假」怎麼給、給幾天、錢怎麼算?
多數地方規定,病假需要醫生證明書。問題來了,誰付掛號費?這筆小錢常成為摩擦點。法理上,雇主有責任提供醫療協助,包含負擔合理的診療費用。聰明的做法是,直接準備一份常備金,專用於支付外傭臨時就醫的掛號費和小額藥費,省去每次爭論的麻煩。記得,拿到蓋有醫生印章、清楚寫明不適宜工作天數的證明單,這張紙就是後續處理的依據。
最讓雇主頭痛的是「小病不斷」或「疑似濫用病假」。有位朋友的外傭,每月總有幾天喊頭痛、肚子痛,醫生證明也開得出來,但頻率高到令人起疑。硬碰硬指責裝病?只會讓關係惡化。後來他們嘗試溫和但直接地溝通:「阿姐,最近看妳身體好像比較弱,我們很擔心。是不是工作太累?還是家裡有事?」意外發現原來是外傭掛念家鄉生病的母親,心神不寧導致身體不適。協助她增加打電話回家的頻率,狀況竟緩解許多。當然,不是每個案例都如此溫情。如果溝通無效,頻率異常,保留所有就醫證明和溝通記錄,適時尋求勞工部門或仲介協助釐清,才是保護雙方的做法。記住,隨意扣薪、拒絕給假,反而可能讓雇主陷入違法風險。
還有一種狀況更棘手:需要住院或長期休養的重大疾病。這直接衝擊家庭運作。法規上,雇主不能因此解僱病中的外傭。香港規定,僱主需支付疾病津貼至合約終止(或僱員康復),但有最長期限。台灣也有類似保障。實務上,長期空缺對家庭壓力極大。此時,務必盡快聯繫仲介與勞工單位,了解能否啟動「無法履行合約」的終止程序,以及相關的醫療安排和遣返責任。每一步都要留下書面記錄。與其拖到雙方心力交瘁,不如在符合法規前提下,尋求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案。
回頭看阿蒂發高燒那次,折騰了三天。除了按規定給病假、付診金、算半薪,更多做的是:定時送水送粥,確認她吃了藥,甚至把電視遙控器放她床邊。這些舉動不在合約裡,卻讓她康復後更盡心。處理外傭病假,像是走鋼索。左邊是冷冰冰的法規責任,右邊是暖乎乎的人情互動。只顧法規,顯得冷漠;只講人情,可能被濫用。核心心法其實就一句:把「人」放在「傭」前面。她首先是個會生病、會脆弱的人,其次才是家裡的幫手。合法合規是底線,在此之上,多一點設身處地的體諒與透明溝通,往往能將危機化為轉機,讓原本的僱傭關係,多了一層患難與共的信任。這份信任,遠比斤斤計較那幾天病假薪資來得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