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錢包發現,大新那張被我冷落許久的信用卡,居然成了網購主力戰友。老實說,過去總覺得現金回饋嘛,東扣西扣條件一堆,算下來根本沒多少。但這次認真研究大新的「網上簽賬回贈」玩法,才驚覺自己錯過了不少「躺賺」的機會,尤其對我們這種連買杯咖啡都習慣滑手機完成的人來說,簡直是隱藏版的加薪小確幸。
關鍵在於「網上簽賬」四個字的定義,比想像中寬鬆太多。不只是PChome、Momo這種電商平台,連我常叫外送的Foodpanda、訂閱Netflix月費、甚至用街口支付線上繳水電費,通通被大新認列為「網上交易」。這範圍之廣,等於是把日常開銷都轉成點點滴滴的回饋金流。最讓我驚喜的是,某些透過手機掃碼支付完成的線下消費,只要交易流程是走「線上通道」,有時也被算進去,這點真的得打去客服確認清楚,往往有意外收穫。
但要榨出所謂的「高額」回饋,光靠基本盤不夠。大新這張卡的精髓在於「疊加術」。它本身已有基礎的線上消費回饋率,但更猛的是搭配銀行不定期的加碼活動。像我上個月就鎖定它的「海外線上消費加碼」,趁日韓美妝網站折扣季下手,基礎回饋疊加限時加碼,瞬間衝上將近5%回饋。記得要像追劇一樣緊盯銀行APP裡的優惠專區,或是設定消費通知,加碼活動通常名額有限,手慢真的就沒了。
還有一招是「集中火力」。大新常有「指定期間內網上簽賬滿額,享額外回饋」的門檻活動。這就需要點策略,例如預計要買萬元以上的家電或支付年度保險費,我會刻意等到活動開跑後集中刷卡。曾試過在活動首日刷一筆三萬多的筆電,直接達標拿到額外$500回饋,等於變相打折。當然,前提是這筆消費本來就非花不可,絕對不是為了回饋而衝動消費。
陷阱不是沒有。最容易踩雷的就是「自動續約」的訂閱服務。我曾經為了某個影音平台首月優惠綁定信用卡,結果忘記取消,第二個月被扣原價,雖然這筆也算網上簽賬有回饋,但算一算根本虧更大。現在學乖了,所有訂閱服務都在手機行事曆設取消提醒。另外,遊戲點數、賭博網站這些被銀行列為「特定不予回饋」的類別,刷再多都是做白工,條款得細讀。
用了一年多,真心覺得它適合「數位原住民」。像我這種連去巷口超商都習慣手機支付的人,實體消費比例極低,這張卡幾乎涵蓋九成開銷。回饋金是直接折抵帳單,無需手動兌換,省事很多。不過得提醒,高回饋通常伴隨條件,比如每月回饋上限、需登錄活動等。我就在繳稅季大意過,沒注意到當月回饋已達頂,多刷的幾萬塊只能拿基本盤,心痛啊!
說到底,信用卡回饋像場資源配置遊戲。大新這張網上簽賬卡,就像專攻「虛擬經濟」的特化兵種。把線上消費的零錢叮叮噹噹存下來,一年累積換張機票或高檔餐廳餐券,那種用生活習慣賺來的享受,成就感比單純省錢更踏實。你信不信?我現在連幫家人代購網拍,都搶著先墊刷自己的卡。
評論:
超實用!想問如果是在實體店掃店家提供的QR Code結帳,這樣算『網上簽賬』嗎?上次在夜市用掃碼付滷味,帳單明細看起來很模糊
淚推自動續約陷阱!去年被某雲端空間默默扣了半年才發現,回饋金根本補不回損失,現在看到free trial都手抖。
學生黨剛辦卡,額度只有兩萬,這種滿額加碼活動是不是註定無緣?有沒有小資族也能玩的技巧啊?
海外網購加碼真的爽,但要注意有些網站結帳時幣別選台幣反而算『國內交易』,拿不到加碼!親身踩雷過
認真算過,如果網購量不大,其他家無腦刷1.5%~2%的可能更省心。這張適合每月線上消費破萬的人精算,像我媽那種只會在FB買菜的就別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