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這件事,說起來浪漫,做起來卻充滿數字壓力。我記得十年前在台北買下第一間公寓時,面對銀行那疊厚厚的貸款文件,腦袋一片空白。月供金額到底怎麼算?會不會超出預算?這些疑問讓我失眠好幾晚。後來,透過反覆試算和請教專家,才發現月供規劃不是魔術,而是有跡可循的科學。
月供的核心在於一個公式:月供額 = 貸款本金 × 月利率 × (1 + 月利率)^期數 ÷ 。聽起來複雜,但拆解後很直觀。假設你貸款800萬台幣,年利率1.8%,分25年還清。月利率是年利率除以12,也就是0.0015;總期數是25×12=300期。代入公式,月供約3.2萬台幣。這數字不是憑空而來,它反映了資金時間價值,利息會隨著本金減少而遞減。
利率波動是關鍵變數。去年幫朋友看房,當時利率才1.5%,今年央行升息後跳到2.2%。同樣800萬貸款、25年期限,月供瞬間多出近2000台幣。這不是小數目,足夠付一個月水電瓦斯費。所以規劃時,別只看當下低利率,要模擬最壞情境。我習慣用歷史數據推估:過去十年台灣房貸利率平均在1.5%到3%之間浮動,預留10%緩衝空間才安全。
貸款期限拉長能壓低月供,但總利息支出暴增。以500萬貸款為例,20年期的月供約2.5萬,總利息約100萬;若拉長到30年,月供降到1.8萬,總利息卻飆到180萬。這筆錢等於白白送給銀行。我的經驗是:期限別超過收入穩定年限。如果你40歲買房,選25年期還算合理;但50歲後才買,20年期更務實,避免退休後還要背債。
首付比例決定貸款本金,直接左右月供。不少人為了低月供,只付最低兩成首付,結果本金高、利息滾更大。我建議至少存到三成,例如買1000萬房子,自備300萬,貸款700萬。這樣月供比貸800萬少一大截,還能避開銀行高風險加碼利率。記得,首付錢別全押在房子上,留半年生活費當緊急金,失業或生病時才不會斷供。
實戰規劃要整合收支細節。每月收入扣掉生活開銷、保險、稅金後,剩餘的三分之一拿來付月供最理想。舉例:家庭月收10萬,必要支出5萬,那麼月供上限約1.7萬。聽起來嚴格,但房貸是長期承諾。我曾看過客戶忽略小孩教育費,結果升學時被迫賣房。用Excel拉五年現金流表,把結婚、生子、換車等變數都塞進去,模擬後再簽約。
工具方面,別只信銀行業務員的試算表。我愛用台灣銀行或玉山銀行的線上房貸計算機,輸入數字就跳出月供、總利息和還款進度表。重點是玩參數:利率加0.5%、期限減五年,看月供變化。每年底重新檢視一次,如果利率降了,考慮轉貸省利息;薪水漲了,提前還本減負擔。記住,買房不是終點,而是財務自由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