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冷氣呼呼地吹,阿強盯著桌角那張薄薄的「契約到期通知書」,喉嚨有點發緊。三年了,每天早出晚歸,加班加點把產線當第二個家,結果換來人事主管一句輕飄飄的「公司會評估」。旁邊的老王上個月沒續約,走的時候連個歡送會都沒有,十幾年的年資像水蒸氣一樣消失無蹤。這種涼颼颼的感覺,比冷氣還刺骨。原來所謂的「資深技術員」,在老闆眼裡,也不過是隨時能替換的零件。
很多人以為續約是公司「施捨」的機會,等著主管來敲門通知就萬事大吉。這想法太危險了。續約的本質,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談判桌。老闆心裡那本帳,算的是你的產值、替代成本,還有他口袋裡的預算。而你手上握的籌碼,是你這幾年累積的真本事、對機台的熟悉度、帶新人的能力,甚至是客戶都認你的那張臉。別傻等,你得主動把這些「隱形資產」攤到陽光下,變成有份量的談判資本。我見過太多人,悶著頭做事,以為主管都看在眼裡,結果續約時才發現,主管只記得你上個月請了三天病假。
提前三個月,抽屜裡那疊東西就該拿出來整理了。不是只有考績單,那太單薄。把你經手過、讓產線良率提升5%的改善報告印出來;客戶寫信來稱讚你處理客訴效率高的郵件截圖存好;甚至帶過幾個新人、他們現在都能獨立操作了,這些都是「證據」。台灣中小企業老闆最吃這套「眼見為憑」。年終考核時主管隨口誇的「表現不錯」,到了續約關頭可能變成「還要再觀察」。你得用白紙黑字,把你「值得留下來」的價值,具體、紮實地堆出來。
開口談錢是門藝術。別一坐下來就喊「我要加10%」,那像在菜市場喊價。先做足功課,查清楚同行同職等的中位數薪資水準(104、勞動部薪資平台都有資料),再對比自己過去三年為公司省下多少成本、創造多少額外產值。例如:「王經理,這三年我負責的A線,設備故障率從每月3次降到0.5次,光維修費和停機損失,一年至少替公司省了XX萬。對照業界薪資水準,我希望調整幅度能反映這個貢獻。」把「加薪」包裝成「投資報酬率」,老闆聽起來順耳多了。台灣老闆尤其吃「數字」和「省錢」這一套。
小心那些藏在笑容後面的「軟釘子」。「公司今年比較辛苦,這次先這樣,明年一定幫你爭取!」這種空頭支票,聽聽就好。更常見的是丟出模糊的「績效獎金」或「分紅」來取代實質加薪,但獎金怎麼算、何時發?合約上沒白紙黑字寫清楚,等於沒談。還有更陰的,突然塞給你一份「職務調整同意書」,美其名「擴大歷練」,實則明升暗降,工時拉長、壓力變大,薪資卻只加個意思性的幾百塊。簽下去,等於親手把自己未來的談判空間封死。
續約簽字不是終點。台灣勞基法第9條白紙黑字:定期契約屆滿後,勞工繼續工作而雇主不立刻表示反對意思者,視為不定期契約。但很多老闆會裝傻。簽完新約,記得立刻確認舊合約終止日與新約起始日是否「無縫接軌」。哪怕只間隔一天,你的勞保年資、特休計算都可能被砍掉重練。拿到新合約當天,第一時間影印一份,親手送到人資部門蓋收件章,或寄公司信箱留存紀錄。別小看這動作,我朋友就吃過虧,新約被主管「弄丟」,拖了兩個月才補,結果那兩個月的勞退提繳短少,申訴起來費時費力。
塵埃落定後,鬆口氣之餘,抽屜最深處請留一個位置給「下一次」。從簽新約的第一天起,開始為「下一次」談判存籌碼。主動爭取參加外部培訓(記得保留結訓證書)、參與跨部門專案增加曝光度、甚至考張有價值的技術證照。這些都是下次你對老闆說「我的市場價值又提升了」的底氣。別被「安穩」麻痹,職場如逆水行舟,原地不動的「資深」,往往是最先被替換掉的零件。真正的安穩,來自於你手上永遠有讓老闆不得不留你的硬實力。
評論:
看完背脊發涼上個月續約主管只說「公司政策今年凍漲」,我摸摸鼻子就簽了。現在才懂原來那些加班修的機台故障紀錄、客戶稱讚信都是武器,我卻空手上戰場!
請問如果老闆用「簽新約才能調薪」當誘因,但新約期限縮短到只剩一年,這種陷阱怎麼破解?該堅持舊約架構嗎?
真實到痛!之前被「升」小組長,工時多三小時,責任變重,薪水才多兩千。合約裡還藏了「需配合公司隨時調整職務」條款,現在想轉調都沒籌碼談了
年資中斷那段超重要!我們廠有個老師傅,續約時漏看起始日,被吃掉七天年假,跟人資吵到拍桌才補回來。這些細節真的要自己死盯。
文末提存籌碼深有同感。去年自費去考CNC精密加工乙級,今年續約攤出證照加業界薪資表,主管當場點頭加8%。自己的價值真的要靠平時累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