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朋友為貸款利息頭痛,我就想起自己年輕時買第一台車的糗事。那時業務員天花亂墜講了一堆數字,什麼年利率、月付金,我聽得霧煞煞,簽約後才發現利息比預期多出好幾萬,簡直是買了個教訓。後來花時間鑽研,才搞懂這些計算不是魔術,而是有邏輯可循的基礎數學。
年利率,簡單說就是借錢一年的成本比例,銀行常用APR(Annual Percentage Rate)來標示。重點在於它能把複雜的利息轉化成一個百分比,讓你一眼比較不同貸款方案。假設你借100萬,年利率5%,代表一年後你得還105萬,多出的5萬就是利息。但現實沒這麼單純,因為利息計算分兩種:單利和複利。單利只對本金計息,公式是「利息 = 本金 × 年利率 × 時間(年)」。複利就厲害了,利息會滾入本金再生利息,像雪球越滾越大,公式變成「本利和 = 本金 × (1 + 年利率) ^ 時間(年)」。這差別在長期貸款上超明顯,比如房貸20年,複利能讓總利息多出一大截。
實際應用時,別被銀行話術唬住。舉個例子,小美想借50萬買機車,銀行A推年利率3%單利,兩年後利息是50萬×0.03×2=3萬;銀行B說年利率2.8%但複利,同樣兩年,本利和是50萬×(1+0.028)^2≈52.85萬,利息約2.85萬。乍看B划算,但如果提前還款或有違約金,B可能更坑。我的建議是,談貸款前先拿計算機試算:把本金、年利率、期限套進公式,動手算一次。手機App像「貸款計算器」也能輔助,但親手算過才不會被數字遊戲耍。
進階一點,年利率還能拆解成月利率或日利率,方便對應不同還款方式。比方說,信用卡循環利息常標月利率1.5%,換算成年利率是1.5%×12=18%,比房貸高得多!這就是為什麼我總勸人,短期周轉用單利公式就好,公式裡的時間單位要一致。如果你借半年,時間就填0.5年。記住,知識就是力量,搞懂這些,下次簽約時你就能冷靜問:「這利率是單利還複利?有包含手續費嗎?」
最後提醒,利息計算不是考試題目,而是保護錢包的工具。我靠這招省下不少冤枉錢,現在連幫孩子算教育貸款都輕鬆。別怕數字,從今天開始練習,你會發現財務自由沒那麼遙遠。
如果貸款期限是18個月,不是整年,該怎麼調整公式?月利率直接乘18就好嗎?
信用卡的循環利息說年利率15%,但每月結算,這樣複利效果會更恐怖嗎?能舉例說明嗎?
這篇超實用!我之前被房貸業務騙過,早知道就先算複利,省下十幾萬。感謝分享真實經驗。
請問市面上哪種貸款計算App最準確?有些工具算出來和銀行不同,會不會有陷阱?
關於複利的部分,如果每年還款額不同,比如遞增式還款,公式還能適用嗎?需要額外考量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