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午後雷陣雨敲打著咖啡館玻璃窗,我盯著筆電螢幕上那條蜿蜒二十年的台積電K線圖。鄰座兩位西裝筆挺的年輕人正熱切討論當沖技巧,手指在手機下單介面飛快跳躍。這場景讓我想起二十年前初入股市的自己——也曾沉迷於短線漲跌的腎上腺素,直到親眼見證2008年金融海嘯如何吞噬那些精於算計的聰明人。
那年我咬牙將剩餘資產全押在年供計劃,每月發薪日雷打不動買進500股台積電。同事笑我死板:「股價跌還硬買?等低點再抄底啊!」但當台積電從巔峰摔落42%時,那些等著撿便宜的同事反而不敢出手。人性在市場面前暴露無遺:上漲時怕錯過,下跌時怕接刀。而年供策略最殘酷也最溫柔之處,在於它強迫你與人性對抗。
華爾街流傳著精算數據:定期定額二十年成功率達89%,但真正執行者不到3%。問題從來不在方法,而在紀律的煉獄裡煎熬。記得2015年台股跌破十年線,妻子看著帳面蒸發的百萬市值,深夜遞來熱茶輕聲問:「要不要停幾個月?」我搖頭指向書架,那本彼得林區的《征服股海》夾著泛黃筆記,上面是2001年網路泡沫時咬牙買進的鴻海對帳單,當月均價67元,如今經過五次配股配息,成本早已歸零。
複利是資本市場最魔幻的煉金術,卻需要最枯燥的堅持。假設每月投入兩萬新台幣買進0050,年化報酬抓保守的7%,三十年後將滾出驚人的2,300萬。但魔鬼藏在細節裡:當你看到2008年單年暴跌46%,還能面不改色繼續扣款嗎?當科技股狂飆而你的ETF溫吞如龜,能忍住不跳車追飆股嗎?這些年我悟出年供的終極心法:與其研究技術線型,不如修煉情緒曲線。
選股邏輯決定複利質量。我的核心持股永遠圍繞三個關鍵字:壟斷、定價權、現金流。台積電的奈米製程護城河,中華電的民生必需特性,統一超對便利生活的滲透,這些企業在景氣循環中展現驚人韌性。去年疫情最嚴峻時,某生技股三個月暴漲300%,親戚炫耀獲利時我正加碼跌入合理價的食品股。結果呢?生技股現今只剩高點三成,食品股卻在通膨中默默創新高。
真正檢驗策略的時刻在熊市。2022年聯準會暴力升息,我的投資組合帳面虧損達28%,但當月扣款金額反而提高20%。為什麼?翻開歷次股災數據:2000年科技泡沫後定期定額三年,平均年化報酬21%;2008年金融海嘯後進場,五年年化報酬19%。市場恐慌時,年供者就像站在輸送帶前的工人,默默用銅板收集被甩賣的資產。去年初當台股萬八追買的散戶哀嚎遍野,我的持股成本因持續買在萬四而持續下修。
最近整理對帳單發現驚人事實:持有十七年的某金控股,經過數十次配息再投入,原始成本占比竟不到現值的10%。這便是時間玫瑰的奧義——當股利再投資的雪球滾動十年以上,成本將被通膨與複利雙重稀釋。就像種樹,前五年覺得成長緩慢,某天抬頭卻已綠蔭參天。此刻窗外雨停,雲縫透出的金光恰巧灑在螢幕那條昂揚向上的曲線,這條用二十年光陰繪製的線圖,比任何技術指標都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