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報稅季節一到,辦公室裡就鬧哄哄的,大家七嘴八舌討論誰該繳多少稅。我記得去年幫朋友阿明算帳,他剛出社會不久,月薪三萬多,以為自己賺得少不用繳稅,結果年底一算,還真得補繳一筆。這種誤解太常見了,很多人以為收入低就完全免稅,其實稅務門檻沒那麼簡單,它牽涉一堆扣除額和條件,一不小心就踩雷。
在台灣,個人所得稅的門檻不是單看總收入數字那麼粗暴。稅法設計得很細膩,得先從「綜合所得淨額」算起。簡單說,你一整年的收入先扣掉各種免稅額和扣除額,剩下的淨額如果超過起徵點,才要繳稅。2024年最新規定,個人免稅額是每人92,000元,標準扣除額則看申報方式:單身者120,000元,夫妻合報的話翻倍到240,000元。這些數字每年微調,反映通膨,政府想減輕小資族的負擔。
但門檻的關鍵藏在細節裡。舉個例子,假設你單身,年收入50萬元。聽起來不高吧?先扣個人免稅額92,000元,再扣標準扣除額120,000元,加起來就212,000元。剩下288,000元才是淨所得。而2024年的起徵點是56萬元以下免稅(稅率0%),所以這例子完全不用繳稅。但如果年收入衝到70萬元呢?扣除後淨所得約488,000元,雖然低於56萬門檻,但別忘了還有「特別扣除額」可以加碼,像撫養父母、子女教育費或健保支出,這些都能再壓低淨所得。
影響門檻的因素多得讓人頭痛。家庭狀況是最大變數,撫養一個小孩就能多扣92,000元免稅額,加上幼兒扣除額120,000元,直接省一大截。我鄰居陳太太就是例子,她撫養兩個孩子,年收入80萬,但靠扣除額把淨所得壓到30萬以下,結果一毛稅都不用繳。另外,別小看投資收益,像股利所得有分離課稅或合併計算,選錯方式可能拉高淨所得。還有,那些自認不用報稅的人,如果漏報租屋收入或兼差外快,一旦被查核,罰款比稅金還痛。
實務上,我建議大家養成記帳習慣,別等五月才手忙腳亂。用財政部的線上試算工具,輸入收入和各項支出,馬上跑出預估稅額。門檻不是死數字,它像個彈性網子,懂得運用扣除額就能避開。當然,稅制總在變,明年可能又調整,保持關注才不會吃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