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接觸恆指期貨,是在中環某間證券行角落的終端機前。那時螢幕上跳動的紅綠數字像會咬人,旁邊穿西裝的經紀人每喊一聲「穿兩萬五」,我的心臟就跟著抽一下。十年過去,指甲摳過多少張交易單,才懂這些跳動的數字背後藏著活生生的市場呼吸。
新手最常犯的錯,是把期貨當成速度遊戲。我見過太多人開戶第一天就滿倉殺進,像衝進賭場押大小的遊客。真正的戰場在開市前——凌晨四點爬起來看美股收盤,港股ADR怎麼跳,A50夜期走到哪。有次美國非農數據爆冷,夜期瞬間插水500點,那晚我盯著螢幕等到三點半,開市前掛的限價單直接吃進80點價差。期貨的錢,是留給肯熬夜的人撿的。
技術指標不是聖經。早年我沉迷畫線,書桌貼滿布林通道和MACD的打印紙。直到有次恆指在颱風天休市,復市後所有指標失靈,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懂價格為什麼波動。現在看盤只留兩樣:五分鐘圖的成交量柱,還有期指與現貨的價差。當恆指現貨跌但期指抗跌,價差從貼水轉升水,就像上個月19號那種詭異行情——別信技術死叉,那是大戶在偷偷接貨。
槓桿是把沒握柄的刀。我永遠記得編號734那張單:2018年2月6日,恆指單日跌1649點。當時自認設了50點止損很安全,誰知道跳空低開直接穿破百點,保證金被瞬殺的滋味比吞玻璃還痛。現在每筆交易只用5%本金,且必定計算「跳空成本」。例如近期波動率,我會假設夜期可能跳300點,保證金永遠多放30%當緩衝。活著,才有資格談賺錢。
最殘酷的課叫「手續費噬利」。新手算盈利時總忽略那幾十塊佣金,我當年用某券商平台,來回竟要0.25%。有個月做20次短炒,帳面贏八千,扣掉手續費倒輸三百。後來學會兩招:一是鎖定低於0.1%的期貨商,二是把佣金當止損點的一部分。當沖單若沒賺足三倍手續費的利潤,這筆交易根本不算贏。
收市鐘響才是決勝點。多數人不知道,下午四點十五分到四點半的期指競價時段,才是大戶真正的牌桌。某次我留了淡倉過夜,競價時段突然湧入三萬張買盤推高結算價,硬生生多賠六十點。從此學乖:若持倉過夜,下午三點五十五分就打開競價監視窗,看到異常巨單流動,立刻市價平倉走人。那些數字背後,可是真金白銀的廝殺。
這條路沒有聖杯。有人教你看K線形態,有人賣你AI程式,但真正能救你的只有三樣東西:記事本裡每筆失敗交易的檢討,手機設的強制止損鬧鐘,還有帳戶裡永遠不敢滿倉的敬畏心。當你某天發現自己不再為盈利尖叫,卻會為遵守了交易計畫微笑——那才是真正的入場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