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著手機銀行App,貸款數字旁那個跳動的利率小數點,總讓人睡意全消。香港的貸款市場,P rate像個熟悉的陌生人,人人都聽過,但真能摸透它脾氣的卻不多。這幾年利率走勢像坐過山車,我陪著幾位老友重談按揭條款,親眼看著懂得玩轉P rate的人,月月硬是比鄰居多省下幾千蚊,那筆錢累積起來,夠帶全家去趟日本賞櫻了。
所謂P rate,就是銀行掛在嘴邊的「最優惠利率」。聽起來很美,但別被名字騙了——這利率是銀行自己訂的,就像茶餐廳的「招牌奶茶」,每家配方都不同。恒生、匯豐、中銀這幾家龍頭,P rate確實會互相參考,但永遠不會完全同步。更關鍵的是,銀行實際收你的利息,往往是「P減某個百分比」。比方說,銀行P是5.875%,你的貸款利率寫著「P-2.5%」,那你實際付的就是3.375%。這「減幾多」,才是你搏殺的戰場。
去年幫陳太處理轉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她原本在某大行供樓,利率掛著「P-2.25%」,當時P是5.5%,算下來實付3.25%。表面看還行?但細查才發現,恒生當時給新客戶的offer竟是「P-2.8%」,P同為5.5%,實利率僅2.7%。單看差0.55%好像不多,可陳太貸款餘額500萬,分25年還,每月立省近$2,500!簽文件時她苦笑:「早知銀行這麼『見人開價』,十年前就該盯緊點。」
想從P rate身上「咬返口肉」,關鍵三招得練熟。第一招「轉會要狠」,別被忠誠度綁架。銀行對新客永遠最大方,當你發現別家「P減」幅度比你手上的多0.3%以上(尤其貸款額大時),立刻拿起計算機,扣除律師費、評估費等雜項,算清兩年內能否回本。現在不少中小行搶客,連這些成本都幫你吞掉。第二招「舊約照磨」,別怕開口談判。直接找現有客戶經理,攤開競爭對手的offer問:「別家給到P-2.9%,我跟你們往來十幾年,有無可能調整?」銀行怕流失客戶,尤其你信用好、還款穩,往往能爭取到「特批」減幅。第三招「存款掛勾」,善用Mortgage Link這類戶口。原理很簡單:你在該行存多少錢,就按存款額抵銷同等貸款額的利息。假設你貸款500萬,在Mortgage Link戶口放了50萬流動資金,這50萬就免息了,等於變相壓低整體利息支出,這招對有閒置資金的人特別好用。
當然,魔鬼總在細節裡。簽約前務必用放大鏡盯死三條款:罰息期長短(提早還款或轉走的罰款)、鎖定期限(優惠利率維持多久)、利率「封頂」機制(萬一P狂飆有無上限)。曾見過有人貪「P減3%」跳槽,結果新約罰息期竟長達三年,半年後大行減P,他卻被綁死動彈不得。另外,HIBOR(香港銀行同業拆息)掛鈎計劃波動較大,適合能承受風險、隨時有現金流應對加息的人,求穩還是P rate較安心。
利率從來不是躺著就能贏的遊戲。最近陪個後生仔看樓,他堅持要逐間銀行比價,連區域性小銀行也問透。結果真被他挖到寶——某家針對專業人士的優惠,P減幅比大行多0.4%,還送三年火險。省下的錢,他轉手投入高流動性資產對沖風險。這年頭,省利息就是賺錢,而賺錢的機會,只留給那些願意花時間拆解數字密碼的人。
評論:
請問如果原本係HIBOR plan,而家見P好似穩陣啲,轉過去會唔會好麻煩?洗費大概幾多?
Mortgage Link戶口係咪所有存款額度都有息抵?有冇話上限係貸款額幾多%?
文中提到罰息期好關鍵,想問如果罰息期內真係需要賣樓,通常筆罰款點計?會唔會蝕到入肉?
最近聽講有銀行出「P-3%」超荀plan,但問落先發現P係用佢地自己內部嘅「特選P」,比大行P高出成0.5%,感覺好似有伏
如果加息周期真係重臨,你建議鎖定幾多年期嘅按揭計劃比較穩陣?而家仲有冇銀行做長鎖定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