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踏入恆生銀行換外幣時,盯著螢幕上跳動的數字,只覺得匯率像捉摸不定的海潮。櫃檯經理那句「外匯不是賭場,是看天吃飯的技術活」至今猶在耳邊。十五年過去,從懵懂跟風到建立自己的交易節奏,才明白外幣投資像沖一壺好茶——水溫、時間、茶葉量,差一分就失之千里。
香港人玩外幣,最常掉進的陷阱莫過於「高息迷思」。南非蘭特、土耳其里拉動輒8%以上的定存利率,甜得像蜜糖陷阱。三年前我親見老友阿Sam把半副身家押進巴西雷亞爾,貪圖那11%利息,結果匯率一年內貶值三成,賺的利息還不夠填匯損。這教訓血淋淋:高息貨幣往往背負著通膨炸彈或政治風險,銀行門口閃耀的利率數字,底下可能藏著鱷魚。
真正穩健的玩法,得先摸透銀行的「點差遊戲規則」。某次我在中環分行換澳元,牌價顯示7.82,實際成交卻扣了7.86。後來才懂,那些掛在牆上的光鮮匯率,早被悄悄摻進銀行利潤。現在我總在手機裝三間銀行的APP,恆生、匯豐、渣打並排比較,光是避開0.5%的點差陷阱,十年下來竟省出一台Tesla頭期款。
說到實戰策略,我習慣把資金切成「防守」與「進取」兩塊。防守部位專攻「三明治套利」:挑選恆生提供的雙幣掛鈎存款,像去年用港幣抵押做紐元定存,匯率鎖定在4.52,既吃3.8%利息又避開波動。至於進取部位,則跟著大宗商品走勢佈局——澳洲鐵礦石出口旺時追澳元,加拿大油砂增產時撲加元。今年初見俄烏局勢緊張,提前換入瑞士法郎避險,果真在亂世中穩賺5%匯差。
最關鍵的功夫其實在盤外。每週五深夜我固定做兩件事:翻出恆生外匯分析師的週報,對照紐約期油庫存數據;再打開日本超市網頁看海膽批發價(日圓走勢的另類指標)。去年九月發現北海道漁獲量暴跌,果斷加碼日圓空單,兩個月後安倍經濟學發威,匯率俯衝時平倉獲利,比技術圖表更早嗅到風向。
外幣市場沒有聖杯,但恆生提供的「階梯式換匯」工具是散戶利器。設定澳元兌港幣跌至5.15自動買入,升至5.45分批拋售,像設置捕獸夾等待獵物。去年靠這招在澳元區間震盪中來回收割四次,比死抱定存多賺四成收益。當然,別忘留兩成現金在戶口,當黑天鵝事件引發匯率閃崩時,那才是撿鑽石的時機。
投資外匯終究是與自己性格的博弈。去年英鎊因脫歐亂局跌至9.2,我握著手機猶豫整晚沒扣扳機,結果錯失後續15%漲幅。痛定思痛後在書房貼了張字條:「匯市沒有完美進場點,只有可控的風險線。」如今每筆交易必設3%自動止損,贏要贏得從容,輸要輸得優雅——這才是外幣投資的終極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