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幫台北一間做文創出口的朋友搞定恆生商業戶口,整個過程像在解一道精密數學題。櫃檯那位戴金絲眼鏡的經理遞來第N份文件時,朋友額角滲著汗突然笑出聲:「原來開個戶比設計故宮聯名瓷還燒腦啊。」
香港銀行業的門檻這些年越築越高,但跨境金流命脈又不能不抓。我經手過的案例裡,十個台灣中小企業主有八個在匯豐踢過鐵板,反倒恆生那套「分階准入」的機制,給新創留了道側門。關鍵在於摸透他們藏在條款縫隙裡的通關密語。
開商業戶口最怕什麼?不是文件繁瑣,是你按官網清單備齊二十項材料,臨櫃卻被輕飄飄一句「最近三個月水單呢」打得措手不及。恆生內部有張隱藏版核對表:公司註冊證正本要帶紅色火漆印的那種;董事住址證明若用信用卡帳單,戶名必須百分之百吻合商業登記;最致命的是公司秘書文件——很多台灣公司為省錢找親友掛名,當銀行要求秘書親簽「盡職調查聲明書」時才發現聯絡不上人。
三種主流商業戶口類型,根本差異在資金動線設計:
真正讓台商眼睛發亮的,是恆生那套「多幣種分層計息」的魔法。新台幣定存利率慘兮兮的時代,把貨款收進港幣戶口自動轉存三個月期,年息衝上4.2%不說,更妙的是用HKD兌換CNH的手續費比台灣銀行低四成。上週才幫某間寵物食品商在匯率5.18時鎖定三百萬人民幣,夠他們支付整年深圳倉儲費。
實戰申請流程像闖七關:預約時就要亮出商業模式核心——我教朋友把「台灣柴燒陶器銷往日本」包裝成「跨境文化資產貨幣化」,分行經理當場眼睛亮起來;盡職調查面談必被問「最大五個客戶是誰」,與其老實報公司名,不如說「日本樂天平台TOP3生活選物店」;最關鍵是那份營業計畫書,恆生要看的不是財務預測,是你怎麼解釋「香港戶口對業務的不可替代性」。
開成那刻才發現,真正價值不在帳戶本身。當朋友首次用恆生網銀把港幣直接兌成日圓付窯廠設備款,省下台幣→美金→日圓的雙重匯損時,他傳來的訊息帶著嘆息:「早三年看懂這遊戲規則,夠買下天母一間工作室了。」
評論:
被匯豐拒了兩次,看完這篇才懂恆生要的盡調報告根本是商業計劃書變體,明天拿企管顧問寫的募資簡報去試試
跪求指點!用台灣公司申請但主要股東是馬來西亞人,被要求補馬國稅務居民證明該怎麼解套?
文中提到鎖匯率技巧具體怎麼操作?網銀界面找不到遠期換匯選項啊
去年開成Business Direct戶,最近突然被收每月120港幣管理費,有人遇過這種事嗎?
好奇香港本地人開戶也這麼硬?朋友說用身分證十分鐘搞定,台商就得準備一疊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