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站燈箱廣告閃著「開戶送$800現金券」,手機推播跳出「指定商戶5%回贈」,恆生銀行的優惠攻勢總讓人腳步遲疑。但這些甜頭背後,藏著更多值得琢磨的眉角。作為一個在港島中環打滾十幾年的老財務,我看過太多人興沖沖辦卡,卻在半年後對著帳單皺眉頭。
恆生的迎新禮遇確實誘人,新戶首三個月消費滿指定金額,回贈從現金到超市禮券都有。但魔鬼藏在條款裡——那個「指定金額」往往需要刻意堆砌消費,而「首三個月」像倒數計時,逼人衝動購物。與其被優惠牽著鼻子走,不如冷靜盤算:你原本就有計畫買那台空氣清淨機嗎?還是單純為了湊數?
真正值得鎖定的是「長線作戰」的卡種。像「EveryMile信用卡」海外消費$4兌一里數,適合常飛日本採購的空中飛人;「CashBack信用卡」在百佳、惠康超市有4%回贈,主婦們買菜時連蔥錢都能省下。關鍵在匹配生活節奏——我在油麻地果欄批貨時用現金回贈卡,陪太太逛海港城就用累積換里程那張。
少有人注意的是恆生與「易賞錢」的隱形金流。在萬寧、屈臣氏消費時,若同時出示會員卡與恆生卡,積分會像滾雪球般疊加。上個月買嬰兒奶粉,光雙重積分就換到兩張戲票。更別提八達通自動增值的0.5%回贈,每天搭地鐵的零錢叮噹響,一年竟攢出趟大嶼山昂坪纜車的票錢。
最痛的教訓發生在去年東京行。用恆生卡在秋葉原刷了台相機,當下慶幸有免手續費優惠,返港後才發現匯率比找換店差1.9%。原來免手續費≠匯率優,銀行賺的就是這筆隱形價差。現在海外大額消費前,我必定先查恆生官網的「外幣兌換計算機」,那跳動的數字比氣象預報還揪心。
申請時別被理財經理的話術牽著走。「豁免首年年費」聽來美好,但次年若忘記刷滿次數,$1,200年費扣得猝不及防。我的做法是在手機備忘錄記下:「6/30前刷12次」,並綁定每月自動繳電話費,讓小額消費默默達標。而所謂「低至18%」的簽帳利率,往往在你遲繳一次後飆到35%,比樓下財務公司還狠。
真正聰明的持卡人懂得把優惠「摺疊」使用。上週在銅鑼灣SOGO,我先用恆生卡享9折買化妝品,再用折扣價觸發商場滿贈活動,最後用累積的「獎賞錢」抵扣晚餐——層層剝減下,實際只付了標價六成。這種玩法需要精算,卻像破解金融謎題般有趣。
十年來換過八張恆生卡,我悟出個道理:銀行不是慈善家,所有優惠都在賭你某天的疏忽。但當你比銀行更懂遊戲規則,那張塑膠片便從消費陷阱翻轉成生財工具。關鍵永遠是那雙看透條款的眼睛,與絕不拖欠的還款自律。
評論:
超市4%回贈要每月刷滿$3000才有,我家兩大兩小每週買菜$2500左右,剛好卡在門檻下,有更親民的選擇嗎?
文中提到外幣匯率陷阱,如果用恆生卡綁定PayPal在海外網站購物,匯率計算方式也一樣差嗎?
申請時理財經理推銷「優進理財」戶口說免帳管費,但今天收到信件寫要維持$20萬資產,這種隱藏條款怎麼防?
EveryMile換亞洲萬里通里數,上個月換東京機票發現稅金還要另付$1800,感覺沒有直接買廉航划算?
八達通自動增值回贈0.5%,但中銀有1%,為什麼反而推薦恆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