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經過恆生分行,玻璃窗上貼著銀聯卡廣告,突然想起這張被我塞在皮夾深處的藍色卡片。去年為了去深圳看廠商辦的,當時櫃員笑著說「這張抵食又抵玩」,我半信半疑,結果現在竟成了我跨境錢包裡的隱藏王牌。今天泡了杯普洱,翻出筆記本裡密密麻麻的消費紀錄,乾脆來聊聊這張卡究竟藏著什麼乾坤。
說申請門道,其實藏著些銀行不會主動說的小細節。線上申辦號稱送500港元禮券,但現場找穿灰西裝的資深理專,他們抽屜裡常有額外好康。上個月陪朋友去尖沙咀分行,經理直接掏出印著「限分行專屬」的申請表,除了基本開卡禮,還多送兩張機場快線票。記得帶齊三個月薪轉紀錄,要是你有恆生戶頭,當場把薪水帳戶設定扣款,他們連信用卡年費都能睜隻眼閉隻眼。
真正讓我離不開這張卡的,是那些藏在市井巷弄裡的優惠。上週三深夜在台北永康街吃牛肉麵,老闆娘看我掏卡突然眼睛一亮:「啊你這張香港卡齁?我們跟銀聯有合作啦!」當場免了服務費還送滷豆干。後來翻優惠手冊才發現,從香港美心茶餐廳買一送一菠蘿包,到上海外灘十八號餐廳的隱藏菜單八折,這些接地氣的折扣,官網根本不會大張旗鼓宣傳。
跨境支付的水深得很。去年十月在東京秋葉原刷了台相機,帳單回來發現被收兩層手續費——銀聯收0.5%貨幣轉換費沒錯,但店家竟偷偷加收1.5%海外卡附加費。後來學乖了,現在進店先指著卡問:「UnionPayで追加手数料かかりますか?」(刷銀聯要另收手續費嗎?)這句日文幫我省下不少冤枉錢。另外記得開通手機銀行設定即時交易通知,有次在曼谷夜市刷卡,十分鐘內連收三條消費簡訊,馬上凍結卡片,原來是攤販複製了磁條。
最驚喜的是在韓國濟州島的偶遇。當地小眾護膚品牌店掛著銀聯標誌,用恆生卡滿三十萬韓圜直接退稅到帳戶,比機場退稅快兩週。店主還神秘兮兮拉開抽屜,露出印著中文的「隱藏版贈品套組」。這種跨國界的默契,讓我想起十年前拿台胞證在中國郵局匯款,櫃員大姐偷偷幫我勾選「境內居民」省手續費的溫暖。
這張薄薄的藍卡像把鑰匙,轉開的不只是優惠,還有某種老派的人情江湖。前天在銅鑼灣時代廣場買鞋,收銀阿姨看到卡片突然用潮州話碎念:「後生仔識貨喔,這張在潮州商會辦年貨有折上折。」她指甲沾著印泥在收據背面寫下商會地址,那瞬間我彷彿觸摸到銀聯網絡裡流淌的,比數據更鮮活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