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咖啡廳裡,朋友阿傑頂著黑眼圈,把一疊銀行文件推到我面前。「幫我看看,當初急著買房,簽了這個『優惠』利率,現在月供快壓死我了。」翻開合約,那行「P-2.5%」的數字格外刺眼。香港樓市裡,這種故事天天上演。所謂「最優惠利率」,聽起來是VIP待遇,實則暗藏玄機。今天我們就來拆解這場數字遊戲,讓你不必再當冤大頭。
踏進銀行那刻,理專遞上的宣傳單寫著斗大「P減X%」,彷彿撿到寶。但魔鬼藏在細節裡——那個「P」字,每家銀行都不同!恒生、中銀、滙豐的P利率可能差上0.25%,別小看這零頭,借500萬港元,30年下來多付的利息夠買輛車。更弔詭的是,銀行能隨時調高P利率,簽約時P是5.25%,三年後跳到5.75%,你的「減2%」瞬間貶值。這就像商場標價「五折起」,走進去才發現心儀商品從不打折。
近兩年H按(HIBOR)利率竄紅,銀行卻很少主動推薦。為什麼?因為H按透明度高,直接掛鉤市場拆借利率,銀行難做手腳。上月我幫親戚精算,同樣貸款額,選H按比P按每月省兩千多港幣。但H按也有門檻:通常要求貸款額500萬以上,且利率波動較大。我的對策是「H按+P按封頂」組合拳,鎖定H按低息時,設定觸及某個高利率就自動轉P按,像給利率買保險。
真正懂行的人,會緊盯銀行檯面下的「隱藏菜單」。去年底幫客戶談判,發現某外資行對資產過千萬的客戶,提供P-3.2%的暗盤價,比公開方案優惠0.7%。關鍵在於「捆綁銷售」:同時開設投資戶口或買保險,銀行從其他渠道賺回來。這招要玩得精,得把附加成本攤開算——若保險年費吃掉0.3%優惠,等於只賺0.4%。我習慣帶計算器進銀行,當場把理專推薦的「套餐」拆解成實際年利率。
最痛的血淚教訓是「罰息期陷阱」。陳太急著轉按揭省利息,沒注意舊合約剩半年罰息期,提前還款被收3%罰金,倒虧十幾萬。我的筆記本裡永遠夾著貸款到期日提醒表,提前四個月啟動轉按程序。最近更發現新招:有些銀行用「現金回贈」當誘餌,但若三年內轉走要全數退還。算盤要這樣打:把回贈金額除以月份,攤平後再看真實利率,往往發現所謂優惠只是把左口袋的錢放到右口袋。
上個月幫年輕夫妻重組債務,把高息信用卡債併入樓按。重點在「債務比重」魔術:銀行對純樓貸保守,但看到你有穩定收入,把無抵押債務打包成有抵押貸款,利率能從18%砍到5%。操作時要堅持「先批後清」原則——等新貸款獲批再還舊債,避免信用空窗期。記得要求銀行出示「貸款意願書」,白紙黑字寫明條款,我曾遇過理專口頭承諾回贈,放款後卻翻臉不認帳。
深夜翻著阿傑那疊文件,我用紅筆圈出關鍵條款:「利率調整不另行通知」、「提前還款手續費計算方式」。這些藏在合約第八頁小字裡的條文,才是真正的利率殺手。在香港玩轉房貸遊戲,與其相信「最優惠」三個字,不如學會自己當精算師。下次簽約前,問自己這題:若利率連升三季,我的月供會飆多少?答不出來,千萬別下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