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鄰居阿伯騎機車買菜被撞,鎖骨斷了三根。他拿著醫療險保單找業務員,卻被告知「意外醫療額度早用完了」。看著他兒子四處籌手術押金的背影,我才驚覺:原來多數人根本不懂怎麼挑意外險。
意外險理賠看兩把尺:「外來性」與「突發性」。去年我同事爬山扭傷韌帶,保險公司咬定「舊傷復發」拒賠,雙方吵了三個月。關鍵在診斷書得寫「因踩空石階導致踝關節急性損傷」,少「急性」兩個字,理賠專員就能打回票。這種魔鬼細節,業務員未必會告訴你。
保額怎麼抓?看責任不看身價。巷口麵攤老闆娘保了五百萬意外險,但真正該加碼的是「失能月扶金」。萬一她炸紅油燙傷手,三個月無法揉麵團,每月五萬的店面租金不會消失。我見過更精明的做法:把意外死殘保額壓在三百萬,省下的預算買「日額型意外住院」,搭配實支實付醫療險,連自費鈦合金骨板都能Cover。
職業等級是保費黑洞。我當消防員的表弟,意外險保費是坐辦公室的我的三倍。後來他考取救生教練證照,用「游泳教練」身份投保,年省四千多塊。但切記別謊報職業,去年有工程師謊稱內勤人員,結果在工地監工墜樓遭拒賠,官司至今沒打完。
省錢要從附約組合拳下手。意外險主約搭「骨折未住院津貼」比單買骨折險便宜三成;「重大燒燙傷」附加條款通常只要主約保費5%,卻能換到百萬理賠金。最忌諱被話術誘導加購「意外看護金」,這筆錢和醫療險的長期看護保障重疊,根本是浪費。
線上投保藏著黃金折扣。我去年比較十家產險公司,發現網路投保「意外實支實付」比傳統通路便宜22%,還送道路救援。但要盯緊「保證續保」條款,曾有理賠糾紛的保戶,隔年被某公司默默調高費率150%。
理賠爭議多在「意外認定」。朋友雨天騎YouBike滑倒,保險公司咬定「自行車道積水應注意而未注意」算過失。後來翻出氣象局豪雨特報佐證「不可預見」,才拿到十五萬理賠。現在我的意外險契約書都用紅筆圈起「非由疾病引起」這句話,旁邊註明:包含猝死、食物中毒、中暑。
保險業務員不會告訴你,意外險要搭配勞保職災給付才夠力。工地師傅從鷹架跌落,勞保職災醫療給付+意外險日額雙領,躺兩個月反而賺到裝潢錢。但別指望團保,多數公司團險的意外醫療上限才五萬,摔斷牙做假牙就燒光了。
真正的保障藏在保單條款第五頁。某產險的「個人責任險」附約,年繳三百多塊,賠我女兒踢球砸壞超商玻璃;另一家的「海外急難救助」附約,在北海道車禍時派專車送札幌醫院,省下廿萬運費。這些隱藏版功能,比死殘保額實在得多。
最後送個血淚教訓:別被還本意外險迷惑!阿姨繳二十年拿回本金,但若把保費改買不還本意外險+ETF,退休金多出百萬。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資,混在一起只肥了保險公司。
評論:
請問騎公路車摔傷算意外嗎?上次理賠員說「自願從事危險運動」要打折賠
職業填寫「美食外送員」結果保費暴增三倍,改填「餐飲服務業」會有問題嗎?
意外實支實付買兩家真的都能賠?聽說收據正本只有一份啊
被狗追跌倒擦傷,診斷書寫「左膝挫傷」,但保險公司要求註明「意外造成」才理賠
長輩超過65歲意外險貴到買不下手,有什麼替代方案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