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同棟大廈的陳太太在菜市場滑倒摔斷手腕,手術費加復健噴了十幾萬。她嘆氣說早知道就該把那份拖了半年的意外險保單簽下去。這種懊悔我聽太多了,意外保險就像雨傘,平時嫌累贅,暴雨時才懂它的好。
市面意外險百百款,光看DM頭就痛。我拿自己當白老鼠比較過八家保單,發現魔鬼藏在三個細節裡:意外醫療給付是否排除「非外力事故」?骨折理賠分級夠不夠細?最關鍵的是「失能認定標準」用哪套版本。有些公司條款還卡在三十年前的舊制,真出事時理賠員跟你玩文字遊戲能玩到崩潰。
最近幫開Uber的表弟挑保單,發現職業等級差一級保費能差兩倍。他原先貪便宜買網路投保方案,後來才看到條款註明「駕車事故理賠打七折」。現在改保富邦的「增額型意外險」,雖然年繳多三千六,但計程車司機職業等級直接列最高級,等紅燈被後車追撞那次,從醫療到薪資補償全額給付。
意外險最怕買到花瓶保單。像某大廠牌主打「骨折住院日額五千」,聽起來很美,但翻到條款小字寫著「須符合重大骨折定義」。我鄰居去年腳踝骨裂打鋼釘,保險公司咬定骨裂不屬重大骨折,最後只拿到基本日額八百。反觀國泰「金防禦」方案把指骨裂痕都分級理賠,連指甲床剝離這種冷門項目都有賠。
要說隱藏版好貨,我推南山「Power安」方案。它的「意外失能扶助金」從第1級到11級都有按月給付,不像多數公司只賠1-3級。更驚喜的是包含「食物中毒醫療」,去年全家吃海鮮中標,急診洗胃的八千多塊居然全賠。不過要注意它的海外救援只限亞洲地區,常跑歐美的得再加保。
最近發現新光產險的「超值防護」很適合小資族。年繳兩千有找,卻包含三百萬意外死殘+五十萬燒燙傷+實支實付醫療。最大亮點是「自負額零元」,連掛號費都賠。但別被低價沖昏頭,它的重大事故失能只賠到65歲,長期規劃得另作打算。
投保前務必做三件事:翻出勞保局職災給付標準對照理賠範圍、查清楚公司用「中華民國」還是「紐約」失能表、最重要是打客服專線裝傻問「如果我爬山扭傷叫直升機送醫賠不賠?」理賠專員的猶豫秒數,往往比DM透露更多真相。
意外險最殘酷的真相是:當你真正需要它時,通常已沒機會後悔。與其比較哪家贈品多,不如花半小時把「除外責任」條款當恐怖小說細讀。畢竟保險公司不是慈善機構,那些沒寫在廣告上的拒賠條款,才是保護自己的真正盔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