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横跨大洋的追捕行动,近日在美国加州橙县城市尔湾(Irvine)落下帷幕。一名中国籍通缉犯,因涉嫌在中国境内实施大规模金融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受害者超过4700人、涉案金额高达15亿人民币(约合2.1亿美元),在美国执法部门与国际刑警组织的协作下,于尔湾被成功逮捕。
消息由美国边境巡逻队(USBP)圣地亚哥分局局长Gregory K. Bovino于7月24日通过社交平台公开。
他在发文中毫不掩饰对这起跨国抓捕行动的重视与自豪,表示这名嫌犯原以为只要逃入美国、隐姓埋名就能逃脱中国法律的追责,但事实证明,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Bovino在声明中严正指出:“美国不是国际逃犯的避风港,现在不是,将来也永远不会是。”
这起案件的成功侦破,得益于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的“红色通缉令”,以及美国边境巡逻特勤组与移民执法部门的协同作业。据美方通报,该男子系非法入境美国,且身份在初期并未显露异常。在接到中方通缉请求后,美方情报系统迅速展开行动,并通过内部数据库比对,最终锁定嫌犯藏匿地点,并在其毫无防备之下予以逮捕。
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该男子在中国所涉罪名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以及“金融诈骗”等,涉嫌利用理财平台、非法集资、虚假投资项目等手段,诱导数千人投入资金。此类案件在中国近年来屡见不鲜,尤其在“P2P爆雷潮”后,许多涉及高额集资的项目已被认定为金融诈骗,其背后往往涉及多层级传销组织、资金盘运作,危害极大。
而这名被捕男子,正是其中一宗重案的关键人物。按照通报,他卷走巨额资金后便迅速出逃,通过多条地下通道抵达美国,加州尔湾则成为其“藏身之地”。作为南加州华人聚居城市,尔湾生活便利、治安良好,长期以来吸引不少华人移民、留学生和新富阶层。也正因此,这里也成为某些人“躲避视线”的首选。
不过,随着美中执法协作日趋频繁,以及美国在处理非法移民、洗钱、金融犯罪等跨国行为上的日益强硬态度,这类试图在美藏匿的逃犯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法律风险。美国执法机构近年来已多次通过INTERPOL红色通缉渠道,将境外涉案人员拘捕并移交司法程序。
对于像这名诈骗犯这样企图利用身份漏洞藏身美国的做法,Bovino表态明确:“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会继续与全球执法伙伴合作,追捕任何一个胆敢以美国为庇护的逃犯。”
截至目前,尚不清楚该案是否进入引渡程序,但有法律专家分析指出,由于中美之间虽未正式签署双边引渡条约,但过去已有多次“个案式引渡”操作,尤其在重大金融案件中,若证据链完整,美方不排除通过外交协调方式予以遣返。而在正式遣返前,被通缉人可能会先面临美国国内关于非法入境、伪造身份、洗钱等多项联邦指控。
这起案件再次提醒公众,跨国经济犯罪的隐蔽性与延伸性极强,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任何一笔“不明来历”的资金流动,背后都可能藏着法律与伦理的巨大风险。而那些试图借助国境之便规避法律追责的行为,也终将在全球执法合作的大趋势下无所遁形。
此案在华人社区中也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表示担忧,这类行为不仅损害受害者利益,也会进一步恶化海外华人的公众形象;也有人认为,加强中美在打击经济犯罪上的协作,有助于遏制“骗完就跑”的灰色产业链。无论如何,一个明确的信号已经释放:海外不是法外之地,跨国逃亡不再是安全的避风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