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冬天,我在陽明山步道健行時,一個不留神踩到濕滑的石頭,整個人踉蹌倒地,右腳踝瞬間傳來一陣劇痛。低頭一看,腳踝已經腫得像顆饅頭,皮膚泛紅發燙,每動一下就痛得冒冷汗。那時我才真正體會到「拗柴」的可怕——不只是運動愛好者的噩夢,連日常走路都可能中招。當下我身邊沒醫生,只能靠記憶中的居家急救法自救。這篇就來分享那次經驗學到的實用技巧,幫你在扭傷當下快速消腫止痛,避免傷勢惡化。
拗柴,也就是韌帶拉傷或扭傷,多半發生在腳踝、手腕這些關節處。原因很常見,像是不當運動姿勢、地面不平,甚至穿高跟鞋走路都可能引發。症狀一開始是劇痛和腫脹,接著可能伴隨瘀青或活動困難。關鍵在於黃金72小時內處理,因為韌帶一旦過度拉伸,局部會發炎積液,導致腫脹壓迫神經,痛感加倍。這時如果直接揉搓或熱敷,反而會加劇炎症,讓復原時間拖更長。我那次就是靠及時應變,才沒讓小傷變成大問題。
居家急救的核心原則是「RICE」:休息、冰敷、壓迫、抬高。別被英文嚇到,其實很直觀。第一步是立刻停下所有動作,找個地方坐穩,讓受傷部位完全休息。接著用冰敷袋或冷毛巾敷在腫脹處,記得別直接貼皮膚,先用薄布隔著,每次敷15-20分鐘,間隔一小時再重複。這招超有效,因為低溫能收縮血管,減少內出血和發炎,痛感也會舒緩不少。我那時用冰箱裡的冷凍蔬菜包應急,效果意外地好。
壓迫步驟可以用彈性繃帶或壓力襪,從腫脹處下方開始往上纏繞,力道要適中——太鬆沒用,太緊會阻礙血液循環。纏好後抬高患處,比如腳踝扭傷就把腳墊高到心臟位置以上,利用重力幫助積液回流。這組合我試了兩天,腫脹明顯消了一半,疼痛也減輕許多。過程中可以搭配非處方止痛藥,像普拿疼,但切記別過量或亂用藥膏。如果腫脹三天不退、痛到無法站立,或出現變形異狀,就得趕緊看醫生,可能有骨折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事後我養成習慣,運動前暖身拉筋,穿支撐性好的鞋子。但意外難免,學會這些居家方法就像多一道保險,關鍵是冷靜應對,別慌張亂動。你的身體比你想像的強韌,給它時間和正確照顧,就能快速復原。大家有類似經驗嗎?歡迎分享你的故事或疑問。
評論:
這篇寫得太實用了!上週打球扭到腳,照著冰敷和抬高,兩天就消腫了,感謝分享經驗。
請問如果家裡沒冰袋,用冷水沖洗代替可以嗎?效果會不會差很多?
我媽老說扭傷要熱敷,結果上次腳踝腫更嚴重,原來是錯的!學到了,謝謝提醒。
分享我的教訓:有一次沒休息好,硬撐走路,結果韌帶撕裂,休養了三個月,大家千萬別輕忽。
有沒有推薦的彈性繃帶品牌?怕買到劣質品會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