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走過中環印花稅署,總見人龍蜿蜒至街角。玻璃門內,文件堆疊如山,職員手中印章起落有聲。三年前我首次幫客戶辦打厘印,那疊買賣合約在櫃檯滑動時,紙頁摩擦的沙沙聲竟帶著千斤重量。後來才懂,這枚紫色印章是香港樓市最沉默的守門人。
香港俗稱的「打厘印」,實則是印花稅蓋章程序。當年陪陳太處理唐樓交易,賣方臨時加價十萬,她急得在稅署走廊直跺腳:「不蓋這章會怎樣?」印花稅署職員從老花鏡上緣抬眼:「小姐,沒厘印的合約,法庭當廢紙的。」陳太當場倒抽冷氣。這枚戳記不是橡皮圖章,而是產權流轉的鐵閘門——它將口頭承諾淬煉成法律鋼筋,把茶餐廳裡的握手交易,熔鑄成土地註冊處的燙金紀錄。
去年深水埗舊樓強拍案,頂樓單位業主拿著廿年前手寫合約聲稱擁有產權。法官翻閱泛黃紙張後搖頭:「無厘印無註冊,這不過是張紀念品。」打厘印的本質是法律公證儀式,當稅務局印章壓落契約那刻,油墨滲透紙張纖維的同時,也將條文烙進香港土地法體系。那些試圖用陰陽合同避稅的炒家,最終總在產權糾紛裡賠掉首期。
我見過最荒誕案例在元朗。買家為省印花稅拖了半年才打厘印,期間賣家將單位三按套現。當買家捧著厘印合約入稟法院,法官指著土地查冊紀錄嘆氣:「你看這串押記登記,像不像蜈蚣爬滿產權書?」打厘印的黃金期是簽約後30天內,逾期罰款堪比高利貸,每拖一個月滾雪球式疊加。那筆看似可省的稅款,最終變成律師樓的追討信。
銅鑼灣商廈買辦阿John有句名言:「樓契沒厘印,猶如鮑魚沒溏心。」他辦公室保險箱裡,歷年交易文件按厘印編號排序。有次大火警報響起,他抱著那疊紫章文件衝下廿三層樓梯。旁人笑他瘋癲,他喘著氣說:「這裡每張紙都值層洗手間!」當樓市下行時,那些蓋著完整厘印的物業,總能更快在銀行的典當櫃檯換出現金流。
夜裡翻閱土地審裁處案例集,白紙黑字寫滿血淚教訓。2018年荃灣工廈分拆案,買家省下萬多元印花稅未打厘印,三年後賣家破產,債權人搬空單位時他才驚覺自己法律上仍是陌生人。法庭錄影鏡頭拍到他攥著合約癱坐走廊,指關節捏得發白,那疊沒蓋章的紙在鎂光燈下蒼白如喪幡。
如今帶新人跑交易,我總在印花稅署斜對面茶餐廳點兩杯絲襪奶茶。玻璃杯凝結水珠時,指著牆上掛曆畫紅圈:「記住第30日要來這棟灰樓,印章壓下去的聲響,才是香港樓市的安魂曲。」窗外叮叮車駛過德輔道中,鋼輪摩擦路軌迸出藍色火花,恍若百年前土地契約烙上火漆印的星芒。
評論:
如果買家堅持不打厘印省錢,賣家其實可以偷偷把房子再賣給別人?這比台灣的預告登記制度還狠
上個月才因逾期打厘印被罰三萬,早看到這篇就好了!但想問追討期超過六年是否真的免罰?
文中提到的強拍案是不是2019年HCA 1542?法官那段判詞寫得超辛辣
電子印花實施後還需要保留紙本嗎?我去年買新界村屋的電子印花證書存在手機裡被洗掉了
所以說香港的『臨約』沒打厘印等於廢紙?那台灣的斡旋金合約效力比較強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