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陣雨敲打著窗簷,空氣裡飄著濕潤的青草味。我啜著微涼的咖啡,指尖滑過鍵盤上累積多年的厚繭,想起上週在職訓局遇見的老林。四十七歲的模具師傅,手上功夫了得,卻在數位化浪潮前顯得侷促。他掏出一張摺痕累累的「持續進修基金」申請須知,眼神裡混雜著焦慮與期盼:「政府這筆錢,真能幫我拉高競爭力?」這問題,像顆石頭投入我心底,漾開層層漣漪。
香港的「持續進修基金」不是新鮮事,但真正能把它「用活」的人,遠比想像中少。那筆最高 HK$20,000 的資助,靜靜躺在那裡,像一把未開鋒的刀。許多人只把它當成「學費補貼」,匆匆選個課程填補時數,領回錢便算完事。這實在太可惜了。它該是你職業生涯的「戰略儲備金」,是用來撬動更大可能性的槓桿。關鍵在於,你如何將這筆資源,精準投注在能真正為你增值的技能上?
我見過太多迷思。有人衝著「熱門」去學,結果市場飽和;有人選「輕鬆」課程,學完毫無用處;更多人卡在第一步:根本不知道現有技能與市場需求的落差在哪。老林的焦慮很典型——他知道要學新東西,卻不清楚該往哪個方向使力。我的建議?先別急著翻課程目錄。拿出一張紙,左邊寫下你現有的核心技能,右邊寫下你理想職位或產業未來三年需要的關鍵能力。中間的鴻溝,往往就是政府那筆錢最該填補的戰場。例如老林,他精傳統車床,但欠缺 CNC 精密加工編程與 3D 列印應用知識,這正是模具產業數位轉型的核心缺口。
選課是門藝術。基金認可的課程清單很長,但別被「資助」二字蒙蔽。要像獵人般精準:這課程的師資是業界實戰派還是純理論教授?實作時數夠不夠?結業後的認證在業內是否被看重?上個月,一位做零售管理的朋友告訴我,她放棄了某知名大學的通用管理課程,反而選擇一家專精「數據驅動零售決策」的小型機構課程。雖然機構名氣不大,但講師全是頂尖零售品牌的營運主管,課程專案直接分析真實銷售數據。結業後,她將所學應用在門市陳列優化,三個月內業績提升 15%,這才是資助款項「發酵」的模樣。
更少人意識到,這筆基金可以是「轉職跳板」的彈射器。認識一位任職銀行櫃檯十年的阿傑,他默默用基金學了 Python 基礎與金融科技應用課程。白天處理客戶存提款,晚上啃程式碼、分析開放銀行 API。一年後,他帶著結業證書與自製的簡易理財分析工具去面試,成功跳槽到一間新創 FinTech 公司擔任客戶體驗分析師,薪水翻了一倍。政府補助的兩萬塊,成了他職涯轉向的「第一桶金」。重點在於,他學的技能不僅是知識,更是能拿出具體「作品」的能力證明。
當然,過程絕非坦途。申請表格的瑣碎、尋找合適課程的時間成本、工作與進修拉扯的疲憊,都是真實的門檻。但最難跨越的,往往是心裡那道坎:「我這年紀還學得來嗎?」「萬一學了沒用怎麼辦?」我的體悟是:學習從來不是保證成功的方程式,但不學習,幾乎是保證被淘汰的緩刑。基金的意義,在於降低你「嘗試」的門檻與風險。容許自己小步試錯,選一個模組先學,驗證實用性,再決定是否深入。行動本身,就是對抗焦慮的解藥。
咖啡見底了,雨也停了。夕陽穿透雲層,把書桌染成一片暖金色。持續進修基金像一把鑰匙,但它能打開哪扇門,終究取決於你願意為自己描繪怎樣的地圖。別讓那兩萬塊,僅僅成為帳戶裡一筆過帳紀錄。把它變成你技能樹上新生的枝枒,在變動的風雨裡,穩穩扎下根,向上生長。老林前天傳來訊息,他剛通過首期 CNC 編程課程考核,正在研究如何把舊模具圖紙轉成 3D 模擬。字裡行間,我彷彿聽見金屬切削聲裡,夾雜著他久違的、輕快的口哨。
|